防控關鍵期,揚州疫情發生哪些新變化?

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持續下降,感染來源發生結構性變化,社區傳播鏈得到有效阻斷,首個高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記者在江蘇揚州採訪了解到,此輪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呈現新的變化,傳遞出積極信號。

  摸清底數,“清零”社會面

8月17日,市民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54、37、25、18、18、6、3,是8月10日以來揚州市每日新增的病例數變化。整體數據下降、病例來源結構變化,凸顯防控成效。

江蘇省衛健委副主任張金宏表示,7月28日以來,揚州市開展多輪大規模核酸檢測。從確診病例來源看,第一輪至第六輪管控人群佔比分別為65.1%、59.1%、61.4%、69.5%、65.7%、76.6%,第七輪21例確診病例全部在管控人群中發現,發熱門診和一般人群沒有發現病例。“新發病例基本都集中到了管控人群當中,說明病毒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張金宏說。

對於一個常住人口超455萬、老齡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城市來說,“摸清底數”是揚州本輪戰“疫”的難點所在。連日來,江蘇省共調派3425人支援揚州核酸採樣和檢測,調度10台移動方艙,建立氣膜核酸檢測實驗室,滿足一天一輪的核酸檢測需求。

8月17日,市民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同時,揚州結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戶籍信息、疫情防控大數據信息和小區物業掌握的住戶信息,動員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願者等挨家挨戶上門核查,摸清轄區內核酸檢測情況﹔集中145輛救護車、220輛大巴車,確保陽性病例“見陽就轉”,密接、次密接人員當日判定、當日轉運、當日隔離。

在8月16日針對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開展的新一輪核酸篩查中,共篩查出陽性病例3例,其中2例來自隔離人員,1例來自封控小區篩查。揚州市衛健委副主任王勁鬆表示,揚州正進一步搶時間、清底數、堵漏洞、強基礎,從嚴從緊從快,把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8月17日,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志願者引導居民有序排隊,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物價回落,宅家心更安

8月11日,揚州在原有中高風險區基礎上,設置六個重點管控區域嚴防疫情擴散,區域內封控管理小區居民不得離開所在小區。管控一再升級,如何保障百姓居家基本生活,成為一道“必答題”。

“我們通過手機小程序、微信群,每日推送農副產品套餐,同時成立志願者隊伍,每日給社區居民送菜。”邗江區雙橋街道武塘社區前方指揮部負責人何雲峰說。

根據揚州市發展改革委日常價格監測和現場採價數據顯示,蔬菜、豬肉、雞蛋等農副產品價格持續穩中有降。“全市農副產品單日供銷量基本平衡,本地蔬菜等庫存夠支持五天以上。”揚州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

8月17日,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志願者引導居民有序排隊,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疫情期間,市民看病、取藥等存在諸多不便,蘇北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啟動線上線下協同問診,安排近400名醫生在線接診,日接診600人次左右。各定點醫院全面落實門診慢性病“長處方”政策,取藥量放寬至三個月。

不單是滿足群眾物質生活需要,揚州還推出系列文化套餐,豐富市民精神生活。揚州市文廣旅局副局長王官宏介紹,除了指導廣電部門加大免費電視資源供給,豐富疫情期間人民群眾居家生活外,還加強了線上文化供給,包括針對放假在家的中小學生,邀請非遺大師開設古箏藝術、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等線上課堂。

8月17日,市民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排隊,准備進行核酸檢測取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出院患者開啟14天康復計劃

截至15日24時,江蘇全省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02例,其中揚州552例,“一老一小”備受關注,據統計,確診病例中14歲以下患者佔比10.1%,最小年齡4個月﹔高齡患者佔比32.7%,最高齡者91歲。

張金宏介紹,全省遵循集中患者、集中資源、集中專家、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則,全力救治。截至8月15日,已累計選派65名專家分別赴南京市第二醫院(28名)和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37名)駐點指導醫療救治工作﹔國家、省、市醫療專家每日進行三級聯合會診和病例討論,按照“一人一小組”“一人一方案”原則,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給予抗炎、抗凝、中醫藥、提升免疫、營養支持等治療。

8月17日,在揚州市梅嶺街道鴻福二村核酸採樣點,志願者在為居民登記信息。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8月15日下午,在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救治的首批5名患者達到出院標准,轉入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康復觀察。治愈患者一般會接受14天的康復理療,並且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即可回到社區。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共有病床301張,基本能滿足康復需求。(新華社記者蔣芳、朱程)

來源:新華社  2021年08月18日08:53
(責編:陳悅、劉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