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著中國約六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地貌豐富,卻沒有海洋,這裡位於亞歐大陸腹地,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之一。
但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的福海縣,從縣城出發驅車約20分鐘,便可見到一片廣闊的水域。波浪滾滾,白沙銀灘,游人戲水沖浪,完全一派海濱景象。
這一碧萬頃的水面並不是海,而是福海縣的“母親湖”——烏倫古湖。水域面積超1000平方公裡的烏倫古湖是中國十大內陸湖之一,也是新疆第二大湖泊。當地人習慣將湖泊稱為“海子”,他們守“海”而生,因“海”而興,參與並見証了這片“海”的變化。
這是烏倫古湖黃金海岸景區(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治“海”
每周五,在解特阿熱勒鎮薩爾塔合台村至烏倫古湖黃金海岸景區約5公裡的湖畔,都能看到不少村民在草叢裡撿拾垃圾。京什開薩爾村黨支部書記迪娜·葉斯旦幾乎從不缺席,她是烏倫古湖該段的湖長。
2017年底,我國開始全面推行湖長制。福海縣先行先試,從縣委領導到村支書,各級湖長覆蓋了整個烏倫古湖的治理。當地還聘請老黨員、基層群眾等社會監督員,對湖長履職情況進行監督。
迪娜除了每周五帶領村民到湖邊撿拾垃圾,還會去巡湖,勸導進入濕地放牧的牧民,及時記錄並匯報發現的問題。
由於季節性斷流時間變長和湖畔放牧粗放式管理等原因,烏倫古湖曾經出現湖泊水位下降、濕地萎縮、濕地動植物資源減少等生態退化問題。湖長制執行后,福海縣加大了對烏倫古湖的生態補水和增殖放流,湖區面積、湖區濕地面積逐步增大,濕地如今已是生機盎然。
“僅僅幾年變化就非常大,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植被多了,鳥多了。” 迪娜說。
兩隻鸕鹚在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休憩(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護“海”
木頭支架、小木屋、小石屋、木頭堆……在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路旁的草叢裡近期出現了不少高低不一、形狀各異的木頭或石頭建筑。
“那個小屋是給雀類筑巢用的﹔那個高架子是給大型鳥類休憩用的﹔那些打滿洞的木頭是給昆虫住的。” 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哈拉別克·納斯爾對這些迷你建筑如數家珍。
為濕地生物建造“安居房”是濕地公園管理局最新的管護舉措。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處於全球候鳥3號遷徙路線上,被稱為候鳥飛越天山和阿爾泰山的“能量補給站”。
管理局建了8個管護站,成立了一支由18名管護員組成的巡護隊,其中不少管護員已經練出“聽音識鳥”的本領。
除了職業濕地管護員,不少當地人積極義務巡湖。黑巴多拉·木哈買迪亞住在“烏倫古湖第一村”阿勒尕村,雖已年過花甲,他仍堅持到家附近的湖邊巡護,撿拾垃圾,勸導偷捕者。“最大的感受是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都很高,巡護起來要比之前省心很多。”
黑巴多拉·木哈買迪亞在烏倫古湖邊清理垃圾(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靠“海”
進入七月,烏倫古湖東北岸的黃金海岸景區門前車來車往,這裡沿岸近100米的天然淺水灘吸引了不少游客來體驗“福海”戲浪,烤魚店老板楊廷忠也迎來了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
烏倫古湖是新疆第二大漁業基地,盛產20多種魚。1997年烏倫古湖黃金海岸景區開業,楊廷忠同時在景區開了一家烤魚店。隨著福海縣旅游業的發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品嘗烏倫古湖的冷水魚,他的烤魚店曾最高日銷過萬元。
烤魚店老板楊廷忠在烏倫古湖黃金海岸景區的店外烤魚(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侯昭康 攝
從2004年起,福海縣開始對烏倫古湖實行禁漁保護,並且每年向湖區投放魚苗,通過“人放天養”“抓大放小”,漁業資源得到了有效恢復。楊廷忠坦言控制捕魚量對生意有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隻有這樣大家才能年年歲歲有魚吃。”
除了在實體店售賣,楊廷忠還通過電商向外地顧客郵寄福海烤魚。當下經過福海縣的S21阿勒泰至烏魯木齊沙漠高速公路正在施工,開通后兩地車程將由7個多小時縮短至4小時左右。
“等路通了,來福海的游客就會更多了,往外發貨也更快捷了。” 楊廷忠說。(新華社記者張鐘凱、高晗、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