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榆林 揭秘《我和我的家鄉》背后的故事

【查看原圖】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20年10月20日10:25

  鄧超、俞白眉與榆林市佳縣的學生群演合影。佳縣供圖

  “你問我沙漠是什麼顏色?我回答是綠色,是治沙六十年來毛烏素沙漠長出的顏色。”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前,《回鄉之路》單元裡喬樹林的扮演者鄧超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從漫天黃沙到廣袤綠洲,從貧窮閉塞到沙中淘金,《回鄉之路》單元,將陝西榆林毛烏素沙漠黃沙變“黃金”的巨變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近日,記者走進陝西榆林,探訪人物原型和取景地,揭秘影片背后的故事。

  創新技術 沙地裡也能種出“金蛋蛋”

  影片中,從愛說大話、土味十足的“騙子”,到返鄉治沙英雄、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功臣,喬樹林的故事,讓許多觀眾笑中帶淚,感動不已。

  作為喬樹林的原型之一,榆林市橫山縣蘆河果園園主張炳貴已經在沙地裡“折騰”了17年。2018年,經過多年探索,他終於在沙地裡淘出了“金蛋蛋”:成功培育出了優質的沙地蘋果品種,年產量7萬余斤,產值20余萬元。同年,“蘆河沙地蘋果”成為全國第一個沙地蘋果注冊商標。

  張炳貴介紹自己培育的沙地蘋果品種。人民網 劉喆攝

  “俞白眉第一次來,就在我的果園整整轉了1個小時。”主創團隊的認真細致,讓張炳貴印象深刻。受劇組邀請,已經80歲高齡的他也在電影裡客串了一回,“當時拍了一整天呢。鄧超還跟我交流了很多關於沙地蘋果的事情。”

  張炳貴說:“片子向全國觀眾展示我的沙地蘋果,我很感動,這也鼓勵我以后繼續堅持下去。”

  張炳貴講述參與電影拍攝的經過。人民網 劉喆攝

  “很多聽我講過課的年輕人給我發微信,說在電影裡看到我了,很激動。”全國勞模、治沙人張應龍表示,影片播出后,他最多一天收到了60多條信息,“我外甥看完電影跟我說,我好多年前跟他講的話,鄧超在電影裡也講了。”

  張應龍介紹治沙造林情況。人民網 劉喆攝

  電影裡喬樹林返鄉治沙的故事,來自張應龍的親身經歷。2003年,時任北京某外資企業高管的張應龍,辭職回到榆林市神木縣治沙。17年裡,他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完成人工造林40萬畝,將植被覆蓋率從3%提高到65%。

  張應龍的照片在電影中出現。電影宣傳視頻截圖

  電影中,張應龍半跪地揚沙的照片出現在了學校大屏幕上。如今,除了生態林,張應龍還在努力打造高產值經濟林:林下放牧、種植食用菌……他希望能夠摸索出一條治沙又致富的路子,讓沙地裡“長出”更多“金蛋蛋”。

  發展文化 山溝裡也能長出“錢串串”

  《回鄉之路》單元裡熱鬧的鄉村和寬敞的學校,讓時隔多年后再次回到家鄉的閆飛燕和助理杰西卡有些吃驚。這些場景的取景地,就是榆林市佳縣的赤牛坬村和坑鎮中學。

  電影中的山裡溝小學的取景地:佳縣坑鎮中學。佳縣供圖

  赤牛坬村地處黃河沿岸土石山區,以前是一個封閉落后的村子。如今,赤牛坬村不僅建立起了陝北民俗文化博物館,還編創了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通過發展陝北民俗體驗游,封閉落后的赤牛坬村成了國家AAA級景區。

  赤牛坬村發展陝北民俗體驗游。佳縣供圖

  中共佳縣縣委書記劉生勝表示,“去年赤牛坬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2萬元。今年電影上映后,僅國慶期間慕名而來的游客就有6萬多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0多萬元。”佳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靜陽預測,今年元旦期間,赤牛坬村還會迎來一個旅游小高峰。

  從以前的早起掃沙到現在家門口就業,發展特色鄉村文化游,讓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飯”,人人都掙得了“錢串串”。劉生勝表示,去年全縣共接待游客42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5億元。

  如今的毛烏素沙漠綠樹成蔭。人民網 劉喆攝

  《回鄉之路》講述的是喬樹林的故事,更是千千萬萬治沙人與沙漠抗爭的歷史。如今,人們不僅在沙地種綠,還在沙中淘金。這片曾經“走石又飛沙”的不毛之地,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責編:單芳、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