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鋼軌“美容師”

  鋼軌打磨機組的技術員進行鋼軌廓形檢測(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夜半時分的阿爾金山無人區,四下漆黑一片,唯有一輛牽引車拖著高速鋼軌打磨車(簡稱打磨機)在一段鋼軌間來回穿梭,磨石與鋼軌接觸的地方,濺起一串串璀璨的火花,陣陣焦煳味彌漫四散……眼看鋼軌向東延伸即將到達接軌點,穿著黃色反光馬夾、帶著頭頂燈的梁爽興奮起來。

  梁爽所在的中鐵一局新運公司格庫鐵路鋼軌打磨機組成立於今年5月。他們通過對鋼軌進行“整形打磨”,整治各類鋼軌病害,以提高軌道平順性,因此被喻為鋼軌“醫生”、鋼軌“美容師”。

  格庫鐵路是全國第一個實現高速鋼軌打磨的普速鐵路。“由於地形復雜、環境惡劣,建設難度大、成本高,因此需要通過打磨延長鋼軌使用壽命,節約維修成本。”梁爽說。

  在牽引車不足5平方米的駕駛室裡,技術員在遙控顯示屏上設置好打磨參數后,操作牽引車拖著打磨機勻速行進。

  靜謐的無人區裡,凜冽的寒風夾雜著牽引車的轟鳴和打磨鋼軌發出的振動聲﹔夜空閃爍的繁星,與地面上不時晃動的頭頂燈交相呼應,而打磨機噴濺出的火花為漆黑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緋色。

  曾經,打磨機被稱作“鋼軌上的風火輪”,因打磨作業時火花四濺,火樹銀花一般絢爛。“如今,封閉式集塵系統可將90%的火花和灰塵收集,防止火花外溢,有效保護環境,更加實用和先進。”梁爽說。

  盡管“掌握”著這套堪稱昂貴的,且為世界最先進的打磨和測量設備,打磨機組仍有三怕:怕機械故障,怕沙塵暴,怕浪費材料。

  技術員梁爽介紹磨石。圖左為新磨石,圖中為技術優化前使用完的磨石,圖右為技術優化后使用完的磨石(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新疆路途遙遠,一旦有損壞,既等不及專家技術員,也等不起配件,所以必須保養得勤快再勤快些。”梁爽說,打磨機組將月保養方案做成了一周一次,周保養方案做到一天一次。除此之外,這個機組的成員還要自學各種機械原理,隻為了能看懂說明書,學會使用、保養和維修。

  與此同時,打磨機組還要在精度極高的作業要求下盡量節省成本。梁爽介紹,“打磨推進的精度要在毫米之間,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少了解決不了病害,多了又損傷鋼軌。”因此每次的打磨量都要控制在0.01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的四分之一。

  打磨機上配備的24塊打磨石,每打磨10至25公裡就要更換一次。要節省成本,怎麼辦?“隻有苦練打磨技術。”梁爽說話間,拿出一薄一厚兩個磨石對比著,“浪費一厘米可就是幾十塊錢吶。”

  除了與磨石較真碰硬,打磨機組還要“戰風沙”。“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嚴重,黃沙淹沒鋼軌,加之施工車輛往來會加劇鋼軌病害。”梁爽說,“這無疑為打磨作業帶來不小的挑戰。僅一段50米的鋼軌,就因病害嚴重,來回打磨了30多遍。”

  鋼軌打磨機組的技術員在進行打磨作業(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事實上,盡管格庫鐵路新疆段長約708公裡,但按照方案成形需要多遍打磨。”梁爽說,還要根據不同病害針對性打磨,這意味著,打磨機組作業歷程超過上萬公裡,打磨總長度幾乎相當於橫穿了四個中國。

  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打磨機組開著牽引車拖著打磨機,在這條鐵路上不斷“遷徙”。鋼軌延伸到哪裡,“家”就安在哪裡。

  沿途,他們經歷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滾滾熱浪,平均一人一天能喝掉5升水﹔挺進高寒缺氧的無人區,夏日還未結束就得套上保暖衣﹔消耗了25噸磨石,人工搬運總重量超過100噸……但梁爽和機組成員們卻調侃道:“條件艱苦,但沿途風光無限好。”好在“人機皆不停”的方式讓這條鐵路有望在年底前實現通車運營。(新華社記者關俏俏)

  鋼軌打磨機組的技術員在搬運磨石(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鋼軌打磨機組的技術員在查看鋼軌(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進行鋼軌打磨作業的打磨機火花四濺(7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技術員梁爽進入打磨機內更換磨石(7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來源:新華社  2020年09月30日16:38
(責編:陳悅、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