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裡幸福多

【查看原圖】

(圖文互動)(1)“幸福村”裡幸福多

在哈密幸福村小學裡,孩子們在用電採暖的教室裡上課(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東天山腳下,新疆哈密一個隻有“3歲”的村庄有好多個名字:扶貧搬遷村、東郊開發區……但當地人卻喜歡叫她“幸福村”。

3年前,幸福村近500戶村民陸續從周邊5個鄉的17個村搬遷而來,其中大多來自大山深處,那裡“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農牧民生活極度貧困。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支持下,他們會聚到此組成新村。

這個寒冬,新村的居民因溫暖而幸福。家家戶戶安裝的地熱式電採暖可按需要設置溫度,和燒煤相比又暖和又干淨。71歲的齊瑪汗大媽說,原來冬天家裡要支3個爐子,又累又臟,現在“指頭輕輕一按就解決了”,兒孫外出打工也不用擔心她。

新村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遠不止電採暖這一項,村民還記得剛搬來時的驚訝:黃牆紅頂嶄新的安居房、寬敞整潔的健身廣場,還有畫著海洋世界彩繪的幼兒園小學及設施齊全的養老日托站,和過去住土坯房、沒水沒電沒路的生活有天壤之別。

有家還得有業,幸福村的村民因新工作新收入而幸福。哈密市伊州區東郊開發區管委會黨委書記楊艷娟介紹,針對搬遷戶不同情況和個人意願,村裡採取“精准化”就業措施,想務農的農牧民可到東郊農場萬畝果園管理已挂果的紅棗和葡萄,由龍頭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果品銷售﹔年輕人可去附近的工業園區就業,由農牧民變成產業工人﹔想外出打工的,推薦到十幾公裡遠的市區餐飲或加工企業。還有的村民想繼續養牛養羊,在哈密市政府和對口援疆的河南省支持下,幸福村轄區內正在建設奶牛養殖棚圈,並引入乳業公司幫助村民提高養殖技術、解決銷售的后顧之憂。

和過去生活相比,濃濃的滿足感是村民幸福的源泉。從天山鄉榆樹溝搬遷來的牧民努爾敦·阿克索帕說,大山裡除了放羊方便,什麼都不方便,住土坯房,喝山下河壩水,夏天發洪水三四天也喝不上水,病了沒法及時看,孩子上學難,放牧一年收入七八千元就是全家的依靠。有人眼中的“詩和遠方”,於牧民而言,卻是艱難心酸的回憶。

感覺到被關愛是幸福村村民的另一種幸福。有村民算過細賬,自打搬來后,草場補貼、退耕還林、庭院經濟、醫療保障等補貼加起來每戶有1萬多元。

全村494戶、1600余人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漢族,採取嵌入式居住結構,村民不分民族一起過古爾邦節、開齋節、春節,鄰裡間互相幫忙。

3年來,起初覺得新村“規矩”多的村民逐漸適應,不願工作隻想拿補貼的“懶漢”越來越少,脫貧主動性逐漸增強。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介紹,今年入冬前,新疆40146戶、16.94萬農牧民按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從高原深山和沙漠腹地遷入新村,新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越來越多的“幸福村”正出現在新疆廣闊的大地上。(新華社記者熊聰茹、趙戈)

【1】【2】【3】【4】
來源:新華網  2019年12月10日15:15
(責編:陳悅、單芳)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