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景泰藍:融故宮文化元素,《華夏吉祥缸》引爆新潮流

在中華民族浩瀚璀璨的傳統工藝中,景泰藍,無疑是靚麗多彩的瑰寶。數百年來,無數工藝大師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讓這項傳統手工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2006年5月20日,景泰藍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將多顏色琺琅釉附在銅胎上燒成的工藝品,最早出現於元朝,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工藝成熟並達到頂峰,受中華文化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國寶“京”粹。
當你走進故宮,站在太和殿門前,殿內陳設的景泰藍文物品類繁多,精美絕倫。據史料記載,景泰藍制作工藝由皇家壟斷,明朝由內務府監造局掌管,清代宮廷造辦處內專設“琺琅作”,專司景泰藍制作。在當時,景泰藍是皇家和王府的專用品,皇帝偶爾贈賞給大臣,因此,景泰藍的尊貴、珍稀價值非同一般。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逐漸樹立起來,傳承歷史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2019年,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出品《華夏吉祥缸》,景泰藍仿古先行人張向東秉承“守護華夏,期盼吉祥”初衷,以故宮乾隆缸為原型,歷時6個月打造而成。作品一經問世,便受到業界學者與收藏家的廣泛好評,掀起一場景泰藍界的國潮風。
景泰藍之高貴,盡顯皇家風范﹔景泰藍之氣質,磅礡大氣獨凜然。《華夏吉祥缸》景泰藍造型古拙,氣韻威嚴,闊口大肚,弧線圓潤,運用制銅工藝和鍍金工藝,又融入傳統經典圖案和千余個掐絲紋飾,胎骨厚重堅實,掐絲整齊勻稱,鍍金閃耀高貴,色彩鮮明亮麗,集美術、雕刻、鑲嵌於一體,堪稱中國非遺手工藝術品佼佼者。
張向東,中國手工藝大師,景泰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 1960年生於景泰藍世家,自幼跟隨伯伯張寶豐學習景泰藍,1977年投身景泰藍藝術,繼承傳統古法景泰藍技藝的同時,發明改良多項景泰藍工藝,是聞名中外的景泰藍仿古先行人。
2003年,受北京故宮博物院邀請,參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首次大規模國寶文物復制工程,其復制的景泰藍香薰、三足香爐、大鼎爐,與原文物幾無差別,現陳列於香山勤政殿內,被譽為景泰藍最高藝術水准巨作。
1981年,與父親張寶華合著《中國景泰藍文化》一書,堅持20余年,該書是中國第一部全方位介紹景泰藍的著作,被譽為“世界琺琅藝術史裡程碑”。1983年,發明“新華藍”藝術,代表中國參加“第七屆國際琺琅藝術品展”,轟動世界。迄今為止,出版有《景泰藍圖案》等畫集,多篇論文在《中國工藝美術》等刊物上發表。
《華夏吉祥缸》,由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出品,張向東大師耗時6個月打造而成。匠人專研工藝42年,將文化精髓深植於作品中,實現了景泰藍大器型一體胎制作,實現了景泰藍多種色彩的自然過渡。以此重器,守望華夏,期盼吉祥,讓中國非遺藝術走向世界,感染每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