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精准施策 拔掉窮根

2019年09月09日10: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務院扶貧辦

  圖①: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新廟村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住上了安全房。

  王 剛攝

  圖②: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農民正在分揀蘋果。

  馬奇峰攝

  圖③: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響水洞村幼兒園的學生在玩耍。

  龍元彬攝(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蔡華偉

  70年來,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扶貧開發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主線,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因人因地制宜,分戶分類施策,開對了“藥方子”,幫貧困群眾拔掉了“窮根子”。

  四川省通江縣碗廠溝村

  脫貧產業火 收入節節高

  本報記者 顧仲陽

  政策點擊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村庄故事

  雨后初霽,群山環抱中的諾水河鎮碗廠溝村,山路兩旁的紅葉冬桃與盛開的格桑花相映成趣。“這兩年羊價真是不錯,今年一隻能掙1000元!”李芳明邊放著自家的羊邊說。74歲的他見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的變化還是有事干了!”

  村黨支部書記文聯科說,村裡的火羊、銀耳等遠近有名。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公路通到村裡。收購商來村裡收購火羊,兩小時后就擺上縣城飯店的餐桌。“村裡的產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人壽通江縣支公司駐碗廠溝村第一書記王鋒說,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村裡的紅葉冬桃、枳殼、青脆李都小有規模,銀耳培植、魔芋種植、火羊養殖等林下經濟隨之跟進,2015年到2018年3年時間,全村人均純收入從3500元增加到1.8萬元,貧困發生率從52.79%下降到0.57%。去年,這個深度貧困村順利脫貧。

  脫貧產業效益逐步顯現,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打了扶貧廣告后,通江銀耳現在可出名了。前兩天我剛跟兒子通了視頻,明年他准備回家跟我一起種銀耳,這收入可不比打工差。”村民楊昌軍說。

  “我們馬上要發展鄉村旅游,讓更多的人了解村裡的千年文化和特色產品,讓村民的腰包更鼓。”王鋒信心滿滿地說,脫貧只是新的起點,下一步碗廠溝村要在產業振興上多下功夫,讓鄉親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青海省格爾木市長江源村

  生態好起來 口袋鼓起來

  本報記者 姜 峰

  政策點擊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村庄故事

  扎西才仁有兩個家,一個在唐古拉山鎮,一個在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相隔400多公裡。

  長江之源唐古拉,是他的故鄉。“祖祖輩輩放牧為生,靠天吃飯。”可扎西才仁沒想到,有一天“老天會不賞飯”。“就記得十幾年前,牛羊越來越多,草越來越矮小稀疏,老鼠越來越多,河流湖泊的水越來越少。”

  正是在本世紀初,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對“中華水塔”開展人工干預應急保護。唐古拉山鎮6個村首批128戶牧民搬下了山,長江源村成為扎西才仁的新家。

  如今,扎西才仁每個月都會回到唐古拉,他的新身份是生態管護員。每月巡護期間,扎西才仁要對草原設施、環境衛生進行監管,清點核實牛羊數量,對採石挖沙等行為要制止上報。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每年有超過2萬元的工資收入。“再加上我們家12萬畝草場禁牧,每年還有生態獎補約8萬元,全家年收入遠遠高於放牧時。”扎西才仁告訴記者。

  在生態補償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牧民選擇搬遷下山,如今長江源村的規模已擴大到245戶。“草原管護員、濕地管護員基本做到了每戶覆蓋一人,再加上草原生態獎補資金,2017年長江源村人均純收入達22828元,順利實現脫貧摘帽,搬遷牧民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村委會主任扎西達哇告訴記者。

  放下牧鞭的長江源村民,正逐步從過去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今天的生態保護者與紅利共享者,綠了生態,富了口袋。

  甘肅省廣河縣黑山村

  搬出窮窩窩 過上好生活

  本報記者 王錦濤

  政策點擊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村庄故事

  樓房窗明幾淨,小區樹綠花艷。馬麻乃一個人的時候,看著眼前這一切,偶爾會恍惚:“這不會是在做夢吧?”

  黑山村山大溝深,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沿著山路進村,目力所及,多是黃褐色的山、溝、峁,以及殘破的塬。村裡人家,夯土為牆,和泥做頂,房子窗戶小、光線暗。吃水要走幾裡山路,驢馱人挑。“去鎮上看病或趕集,步行得兩個多鐘頭才能到。”馬麻乃說。

  2018年,得益於整村易地搬遷項目,黑山村315戶,從山窩窩裡搬到了廣通河邊的三甲集社區,住上了敞亮的新樓房。“按規定,貧困戶家庭,一口人交2500塊錢,剩下的全由政府出。”馬麻乃說,自來水、天然氣等全入戶,社區有醫院,孩子上學步行不到10分鐘。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馬學華介紹,通過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和扶貧車間等,讓“安居”與“樂業”同行。

  “在山上,全家年收入超不過6000塊錢。”馬麻乃的妻子馬二蘇麥,自打嫁到黑山村,她就做好了過苦日子的准備。如今,她在小區裡的扶貧車間做帽子,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這可不是做夢,加上我丈夫跑運輸,卡上已經有幾萬塊的存款了。”馬二蘇麥喜悅地說,“今年摘掉窮帽帽,好日子呀,還在后頭哩。”

  江西省萬安縣小溪村

  扶貧先扶智 山村有希望

  本報記者 朱 磊

  政策點擊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

  村庄故事

  “這個家越來越有希望了。”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學,江西省萬安縣澗田鄉小溪村貧困戶姚過留,心中高興之余,難免忐忑。

  高興的是,如今兒子不用走自己小學沒畢業就外出打工的老路了!忐忑的是,上學費用不低,自己負不負擔得起?“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晚,我一宿沒睡。”姚過留坦言。

  “你家可以享受高考入學政府資助金5000元、高校新生入學路費500元、臨時救助2000元,在讀期間每年還能申請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8000元,而且沒有利息。”幫扶干部邱哲講解完教育扶貧政策,姚過留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教育扶貧政策給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送來了陽光雨露。貧困戶姚尹其一隻眼睛完全失明,妻子是個盲人。讓兩個子女接受教育改變命運,是他最大的心願。

  “要不是現在扶貧政策這麼好,這兩個孩子可能真要輟學了!”姚尹其感激地說,不僅學雜費和教科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免費營養餐。家裡負擔輕了,姚尹其對生活充滿信心。

  村黨支部書記林衡民感慨地告訴記者,過去村裡沒出過一個大學生。精准扶貧后,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得以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今年,小溪村共有69戶貧困家庭的86個孩子獲得教育扶貧的精准幫扶,全村還出了11個大學生。“孩子們好了,小溪村的明天也會越來越好!”

  河南省息縣范樓村

  織密保障網 脫貧更有底

  本報記者 常 欽

  政策點擊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准和農村低保標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

  村庄故事

  走進范樓村,整潔的房舍、寬敞的便民路,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哪還有啥愁模樣!”53歲的貧困戶范書月笑得開懷。

  范書月要照顧體弱殘疾的兒子,隻能拴在地裡刨食,種點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一年全家收入4000多元。2016年妻子又查出得了乳腺癌,沉重的生活負擔一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第一書記張學勇說,經過精准識別,村裡對30戶65人實施社會保障扶貧,其中10戶納入五保、20戶享受低保。范書月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同時還接受殘疾人保障等政策幫扶。“妻子動手術獲得五道醫療保障,報銷了好大一筆費用。”范書月的眼裡閃著淚花。

  破舊的危房改造一新,一擰水龍頭就流出汩汩的自來水,如今范書月的家裡大變樣。村裡還給他安排了兩個公益性崗位——做保潔每月收入355元,環境整治宣傳員每年收入3000元。兒子范中林又在村裡的產業扶貧基地找了份活兒,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

  “有了越織越密的保障網,鄉親們加油干的心氣可不低呢!”張學勇說,社會保障扶貧政策是最后一道防護欄,通過政策兜底解決貧困戶的基本生活,持續穩定開展幫扶,才能讓貧困戶實現可持續脫貧。“如今村裡的‘范書月’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居住環境也大有改善。”

(責編:陳悅、單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