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長征路上 青春面孔

2019年07月31日06:3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長征路上 青春面孔

  7月25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達維夾金村幼兒園裡,身穿紅軍服的數學教師蘇冬梅和她的學生們。這是一所紅軍小學的附屬幼兒園,兩校400多名學生大多來自周邊藏族村落。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0日,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會議紀念館,參觀者在婁山關大捷多媒體半景畫前留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7月11日,貴州省遵義市,今年28歲的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戰士杜富國(右)在“記者再走長征路”媒體座談會上分享感悟。杜富國是遵義市湄潭縣人,在2018年10月的一次排雷任務中為保護戰友被雷炸傷,失去了雙手和雙眼。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6月13日,江西省於都縣祁祿山鎮金沙村,幾名當地學生打著傘站在雨中。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建泉/攝

  7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游客在湘江戰役舊址之一的紅軍堂內參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雋輝/攝

  7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裡,講解員和黨員代表准備為先烈獻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雋輝/攝

  7月4日下午,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界首鎮中心小學,放學的學生走過紅軍壁畫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雋輝/攝

  85年前,年輕的中國工農紅軍踏上艱苦卓絕的漫漫征程。近日,4名攝影記者跟隨“記者再走長征路”的隊伍,拍下紅軍長征路線沿途的年輕面孔,試圖從中尋找這段歷史傳承的走向。

  --------------------------

  四川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險惡的路段之一。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鐫刻下中國革命史上最為艱難、悲壯的征程。

  歷史如同雪山腳下的河,蜿蜒流淌過戰士們經過的每一寸土地,在如今的人們身上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

  夾金山腳下的紅軍小學,至今還傳唱著當時紅軍的歌謠,孩子們懵懂的目光也許還讀不懂戰爭的殘酷,但他們已經開始學著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意義。

  在馬爾康市卓克基鎮西索村,藏族孩子格桑卓瑪在母親的帶領下撿拾垃圾。當年,紅軍翻越夢筆山后,就是順著她家門前的這條河住進了對岸的土司官寨。如今,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守候這片淨土。

  在紅原縣縣城的廣場上,年輕人和孩子們跳起了藏族舞蹈。廣場中心的雕塑上刻著周恩來的題詞,“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在這個因長征而得名的地方,紅色基因和文化無處不在。

  血脈和故事在延續,生活也在繼續。

  我們踏上當年紅軍長征的路途,這裡埋藏著上萬忠骨,山川卻一如既往地靜默不語,迎來一個又一個四季輪回。(孔斯琪)

  1934至1936年間,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在貴州活動4個多月,強渡烏江、遵義會議、激戰婁山關、四渡赤水,這些歷史課本裡的重要事件,都發生在貴州。在長征中,貴州是紅軍經歷挫敗后整頓反思的地方,是從被動轉向主動的地方,也是偉大轉折發生的地方。

  紅軍后代有的已是耄耋老人,先輩的故事也許講過很多遍,但再次講述時,仍有老人流下眼淚。一位老爺爺手上插著輸液管,顫顫巍巍地向我們展示一位紅軍戰士多年前的書信。信紙泛黃,紅軍后代也在老去,那段歷史似乎越來越遠。但它不會消逝——紅軍小學裡無處不在的長征關鍵詞,遵義會議紀念館裡的小學生講解員,革命遺址前來自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歷史正在被以極其多樣的方式傳承下去。

  站在赤水邊的渡口,赤水河仍在不顧一切地奔流著,正如80多年前它沖撞著紅軍戰士的身體那樣。將長征中的任何一次挫折類比到個人經歷中,都像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然而當年的那支熱血隊伍克服了所有的困難,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曲俊燕)

  6月的於都城,雨一直在下。據當地人講,從今年春節開始就沒晴過幾天。

  6月13日,我們來到江西省於都縣祁祿山鎮金沙村,在大雨中體驗重走紅軍長征小路5公裡。打著紅旗,走在泥濘的山間小路上,相互攙扶著走過由幾根樹干搭成的金沙橋,雨水和汗水一起流下。途中,當地村民為我們准備了熱茶和礦泉水,打著傘的學生對著鏡頭打招呼,讓人感受到老區人民的純朴和熱情。1934年10月的一個傍晚,正是在於都河畔,年輕的戰士們揮別了親人,踏上了兩萬五千裡的征途。(李建泉)

  7月3日下午,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南方的夏天原本就悶熱,陣雨來臨前的低氣壓更讓人備感壓抑。為了體驗紅軍在長征時期橫穿老山界的經歷,我們要徒步穿越15公裡的山林。在陸定一的文章中,這座山是紅軍長征中“第一座難走的山”。

  從華江瑤族鄉同仁村貓兒山腳下的大竹坪出發,一條隱藏在茂密毛竹林中的山路纏繞在霧氣中,這就是當年紅軍主力縱隊走過的原路。路邊生長著不知名的植物遮天蔽日,腳下的小路長滿青苔,甚至有些難以分辨。

  路程行進到三分之一時,突然下起大雨,隊伍中一開始的歡聲笑語變成了沉重的呼吸聲,不時夾雜著滑倒時的尖叫。兩小時后,穿過懸崖后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終於到達了較為平坦開闊的雷公岩。

  幾十年過去,雷公岩看起來仍然人跡罕至。我想,當年也是如此吧。經過了慘烈的湘江戰役,紅軍隊伍一刻不停地周轉於大山之中,這片開闊的空間讓疾行中的戰士得到了寶貴的休息。(李雋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