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以青春之我,繪青春中國(逐夢70年)

2019年05月12日06: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年青人(版畫)

  黃新波(中國美術館藏)

  嫩綠輕紅(中國畫)

  何曉雲(中國美術館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強調,“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00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手握畫筆、刻刀的美術青年,以赤子之心,將個人夢想、藝術理想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繪就青春畫卷,掀起、引領一波又一波美術變革的浪潮,展現出青春與文藝所獨具的先鋒力量。

  青春的贊歌

  青春如歌。古今中外,表現青春題材的美術作品不勝枚舉,它們猶如青春的贊歌,響徹大地,在美術長廊中凝成最為絢爛的顏色。

  新中國美術中的青春題材,呈現了不同時期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與時代風採,反映出當代中國的蓬勃生機。黃新波在1961年創作的版畫《年青人》(見上右圖),正是以執筆的知識女青年自信的形象、繁星點點的夜空中高壓輸電線路塔的背景,表現了青春的朝氣和青年人投身祖國建設的理想,以及當時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的時代浪潮,使作品超越時空,散發出一種永恆的美。

  青春意味著風華正茂,意味著無限成長的可能。青春題材的美術創作,也在中西藝術之間,尋求藝術創新的可能性,從而參與並推動了新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青年人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對青年人的描繪、對青春的詠嘆,最能呈現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社會願景,為時代發展、藝術創新注入新動力,從而開拓出中國畫變革、油畫民族化的成長之路。

  工農兵朴實的形象特征,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術創作中人民形象的重要表征。王文彬的油畫《夯歌》,被視為新中國油畫民族化探索中重要的藝術成果。作者以明亮的色彩,描繪了五位年輕的農家姑娘奮力打夯時的歡樂場景。寬銀幕式構圖,讓視野更加開闊,陽光照亮天地間,逆光中姑娘們富有動感的身姿格外優美又不乏力量感。仰視的視角,以及純淨、透明的色彩處理,加強了熱火朝天的勞動氣氛,熱烈而鏗鏘有力的藝術處理,奏響了民歌般高昂歡快的旋律,生發出一種升騰的藝術感覺,激揚奮斗精神,綻放青春光芒。

  改革開放后,美術工作者著眼於歷史與現實,更加充分地展現了青年一代在不同時期參與革命、建設、改革的奮進精神,促進了藝術多元化發展。例如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獎作品、蘇笑柏油畫《大娘家》,作者以巧妙的構思、特寫式的構圖、明麗的色彩,將主題性創作表現得不同凡響——近乎抽象式的色塊刻畫出一位受傷的女紅軍在熟睡,她頭纏繃帶、戴著軍帽,年輕面龐寧靜平和,床頭擺著一碗荷包蛋,枕邊放著幾顆紅棗,軍民情表達得含蓄又美麗。這種寓抽象於具象之中的藝術處理,在歷史的追尋中將美的形式探索帶入現代文化情境。

  城市的快速發展,也讓美術工作者將目光更多投向都市青年,藝術視角的變化進一步加快了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步伐。例如,何家英在創作《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之后,將視線從鄉村轉向城市,創作了《清明》《酸葡萄》《秋冥》等系列作品,表現了城市女孩的安靜、優雅和高潔。他將中國工筆畫傳統精髓與西畫嚴謹扎實的造型融為一體,結合當代審美,根據藝術表現需要創新技法,在古今中西融會中探尋藝術規律和契合點,以朴素清雅又渾厚豐盈的藝術風格,精心描繪年輕而現代的東方女性之美,創作出一批洋溢著時代氣息、引領審美風尚的工筆佳作。

  新生代藝術家對青春題材的表現更加豐富且頗具個性。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何曉雲中國畫《嫩綠輕紅》(見上左圖),以兩位年輕女兵在城市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與衣著時尚的都市女孩擦肩而過的場景,表現同一時代都市女孩的明艷綺麗與解放軍女戰士的清新朴素。美的對比,令觀者對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的解放軍肅然起敬。青年藝術家王冠軍《錦瑟華年系列》,則聚焦都市中的大男孩,將都市男性青年群體的陽光、文藝、憂傷等多種情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掀起工筆畫新風。

  新時代召喚新青年,塑造新青年,也成就新青年。國家一向重視青年的力量。作為國家級綜合大展,1957年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為新中國培育的第一代青年美術家搭建了展示才華的重要舞台,當年一些嶄露頭角的青年美術家如今已成為我國美術創作隊伍的中堅和骨干力量﹔1980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更是推出了像羅中立油畫《父親》等許多新人新作,很多作品呈現出個性化與多樣性,讓人耳目一新,這為繁榮社會主義美術創作、發現青年美術創作人才做出新貢獻。從2008年開始,全國青年美展恢復每3年一屆的舉辦制度,並成為眾多大展中被廣泛關注和期待的重要展覽。在這個舞台上,新人新作被充分挖掘,青年的成長獲得更加廣闊的空間,這無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全國青年美展的帶動下,近年來,不論大展還是小展,面向青年征集作品的展覽越來越多﹔中國美協等更加重視青年的成長,除了為其提供學習培訓等舞台,還連續多年舉辦中青年美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其創作思考。更多青年藝術家顯露鋒芒。例如,80后藝術家彭偉創作的《而立之年》,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版畫金獎,通過刻畫80后自信穩健的形象,表現了新時期新青年的理想與擔當。

  嶄新的開拓

  青春,還是一團躍動的火焰。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以來,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國家危難時刻不懼流血,國家建設時期不惜流汗,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美術界的青年人同樣爭做時代先鋒,以嶄新的、具有引領性的藝術創造,沖鋒在前。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至上的現實主義成為創作主流,中國畫在改造,藝術的大眾化以新年畫運動等方式呈現,為人民服務成為文藝永恆的主題。20世紀初期那些曾經血氣方剛、引領美術變革的藝術家成了長輩,持續關注和培養著年輕一代。幾代美術工作者以不同方式,共同完成新中國美術諸多時代命題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

  就中國畫而言,50年代的新興趨勢源於一批年輕人的引領。傳統中國畫偏重於山水與花鳥,新中國美術則在人物畫方面有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引領下,寫實人物畫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北方以蔣兆和人物畫教學體系為代表,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人物畫家。例如,姚有多創作《新隊長》時僅25歲,楊之光以《雪夜送飯》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時僅29歲。同期的新浙派水墨人物畫,其核心人物也是一批年輕人——25歲的周昌谷創作的《兩個羊羔》,獲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方增先創作出他的代表作之一《粒粒皆辛苦》時才24歲。50年代中期,30歲的黃冑創作了《洪荒風雪》,該作品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60年代,創作《祖孫四代》的劉文西,時年29歲……青年時期即創作出經典之作的例子,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不勝枚舉。

  80年代以后,一大批美術新秀,在1977年重新招生的美術教育中以七七、七八兩屆學生為標志異軍突起,此后更形成一個又一個青年美術群體,掀起一個又一個美術思潮。盡管其中有躁動,有幼稚,但新中國美術一路走來,因為這些年輕人,充滿變化無窮的豐富形態與生氣勃勃的無限活力。

  進入新世紀,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依然獨具創作活力,除了裝置、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的探索,在主流美術創作中也佔據了較大比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繼“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后,在相繼啟動的《中華家園》美術創作項目及“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重大美術創作工程中,青年的創造力得到彰顯——這些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匯聚了全國美術界老中青精英創作力量,其中大多數創作群體,雖有資深藝術家領銜,但更多的仍是今天的青年藝術精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代又一代年輕過的、正年輕的美術工作者,用他們青春的力量,引領新中國美術從過去走到今天,也必然會從今天走向未來。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單芳、陳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