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公布,“一線五片多點”空間布局確定,10項“救命式”搶險今年展開
箭扣長城3年內修繕完成2772米
箭扣長城以險著稱,施工人員架設索道運送糯米漿。
昨日,箭扣長城修繕工程現場。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倪偉
昨日,國家文物局舉辦長城媒體日活動,《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至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公布。
根據《規劃》,北京市長城文化帶總面積達到4929.29平方千米,分為核心區與輻射區,其空間布局被確定為“一線五片多點”。長城沿線664處�片保護性資源分布了2873處資源點。
目前,北京正在對箭扣長城進行大范圍修繕。箭扣一期已經完工,箭扣二期為東段和南段,計劃3年時間修完2772米長城和17座敵台、敵樓。
看點1 面積約等於117個東城區
《規劃》揭曉了北京長城的家底:北京境內長城全長629公裡,現存齊和明兩個時期遺存,是中國有長城分布的15個省(區、市)中保存最完好、價值最突出、工程最復雜、文化最豐富的段落,是中國長城最杰出的代表。
北京長城文化帶總面積達4929.29平方千米,大約等於117個東城區的面積,分為核心區與輻射區。其中,核心區為長城的保護范圍和一類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2228.02平方千米。
《規劃》按照資源與長城價值的關聯程度,對北京長城664處�片保護性資源的2873處資源點進行價值主題分類,分為長城遺產、相關文化和生態資源3類。
《規劃》將北京市長城文化帶確定為“一線五片多點”的整體空間結構。
看點2 每年啟動超十項搶險工程
《規劃》目標是到2022年,建立長城生態文化數據庫,拆除佔壓長城遺存本體的全部違章建筑,完善長城開放景區的公共交通接駁系統。到2035年,完成全部搶險工程,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集中游客壓力全面緩解,出行方式多樣化。到2050年,實現資源統一管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共同保護的典范。
據介紹,北京市已經制定未來5年長城搶險工作計劃,今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10項“救命式”長城搶險項目,涉及箭扣、居庸關等多個長城,主要是防止坍塌。此后,每年將啟動10項以上的搶險加固工程,數年內將最危險的部位全部“救活”。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長城保護修繕工作要堅持原址保護、原狀保護的總體策略,重點做好日常養護和局部搶險,有條件的重要點段可以適度開放。
但《規劃》也明確,長城非開放點段(俗稱“野長城”)的管控要樹立紅線思維,細化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生態涵養區的管控要求。在全面整合長城開放點段范圍、提高開放段的友好接待能力前提下,逐步達到非開放段長城的封閉管理。
■ 難點
長城保護人手不足、技術水平有限
《規劃》顯示,北京長城的保護區劃內,分布有41個鄉鎮500多村庄,存在區劃執行困難,未開放段長城大多數未設立保護標志,已設立保護標志的也有部分殘破損毀或被植被掩蓋。
人手也有不足。目前北京長城沿線各區尚無專業的長城保護員隊伍,各區長城保護員多為長城所在鄉鎮政府臨時聘用人員,身兼護林員、文化組織宣傳員等數職,多以每月500元左右的補助形式發放,專業水平不足,難以高質量地完成日常巡查工作。
此外,長城保護工程范圍和資金規模還有待提升。保護工程在理念、方法、標准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解決的問題,對長城建造材料和技藝的研究及保護工程技術水平,也待加強。
修繕做到“最小干預、修舊如舊”
長城本體保護,亟須對長城進行全面修繕,為長城“治病”。
箭扣長城被稱為萬裡長城最險段,也是“病害”種類比較集中的長城,涉及點段、敵樓、磚石等多方面,因此被當成磚長城的典型案例來修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希望箭扣長城修繕積累的經驗,能夠為全國磚長城修繕提供借鑒。
宋新潮表示,箭扣長城修繕最關鍵的原則是:最小干預、修舊如舊。這是年初發布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的原則。
62歲的程永茂師傅是箭扣長城修繕的技術負責人,已經修了15年長城。他告訴記者,現在修長城盡量不用新料,雖然新料也是按照古法定制的長城磚。但是隻要不危及長城自身,就不添補新料。
記者昨日在箭扣修繕現場看到,長城地面沒有全部鋪上平整的磚塊,而是保留了原裝,有一些磚已經裂開,還有一些磚塊缺失、露出地面。
程永茂說,長城受到的最大損壞是由於排水不暢,導致冬季凍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坍塌。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