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在中國公司工作,我們都很自豪”(一帶一路·中國情緣)

2019年04月01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薩米亞在認真測量。

  董衛強攝

  蒙古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

  本報記者 霍 文攝

  “我要一直和中國公司在一起”

  本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孫廣勇

  “感謝中國公司幫我學到本領。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哥哥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學到技能,將來也到中國公司工作。”

  “我對孩子說:不要有壓力,今年再參加一次高考,一定能考上。姑媽做工,養活你和爺爺奶奶沒問題。”本報記者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見到特特汶時,她穿著緬甸傳統的短衫和特敏,收拾得利利落落,稍顯黝黑的臉龐顯示出曾經的磨礪,但舉手投足十分干練。

  談起孩子,特特汶打開了話匣子。“她是我哥哥的女兒,很懂事。在內比都14中學讀書,去年2月份參加的高考,但考試成績不太好,因為孩子有心理壓力,擔心讀書給我增加負擔。”

  特特汶是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在緬甸設立的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伊江公司)的廚師,在內比都的公司總部做飯,負責幾十名員工的伙食。此外,她還要照顧父母和哥哥的女兒。雖然特特汶進入伊江公司才6年,但與中國的淵源已有10多年。

  “2007年,葛洲壩集團在曼德勒承擔耶涯水電站建設工程。我們全家10口人當時住在水電站附近,就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很艱苦。我在村裡賣些小東西、打打零工。聽說中國公司招工,我就去應聘,先是打掃衛生,后來在廚房幫廚。”

  “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琢磨做中國菜,慢慢地跟著中國廚師學會了一些。耶涯水電站建成后,公司在撤走前把我介紹給了伊江公司。我記得很清楚,我是2012年12月到的公司,因為很快就到新年領到了年終獎。”特特汶高興地說,“那是我第一次拿到獎金,以前從沒聽說過。”

  經過近10年的工作,特特汶已經能做很多中國菜,深受同事們的喜愛。每到周末,經常有年輕同事來到廚房,向特特汶打聽做什麼好吃的,有的還跟著她學做中國菜。

  “公司把特特汶送到酒店接受培訓,她自己也很勤奮,經常看網上的做菜視頻,手藝很不錯,有不少酒店要高薪聘請她呢。”伊江公司人資部工作人員李曉萍對記者說。

  當被問及會不會跳槽時,特特汶腼腆地笑了:“我要一直和中國公司在一起,不會到別的地方。”在伊江公司採訪,記者能感受到中方員工與緬方員工之間的信任和友誼。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施工現場,大家都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分彼此。

  除了相互理解信任外,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更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公司按照當地法律保障緬籍員工的各項權利,除了社會保險外,還提供了當地公務員才享有的福利。“2017年我去醫院做手術,社保報銷20萬緬幣(1人民幣約合26.37緬幣),公司幫助了我15萬緬幣。這些保障平時感覺不到,但需要的時候真的很管用!”特特汶說。

  特特汶現在的工資是每月40萬緬幣,而父親從公務員崗位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才8萬緬幣。現在,父母都搬到了內比都,和特特汶一起生活。在伊江公司幫助下,特特汶把姐姐和妹妹也介紹到中資公司工作,一個在仰光,一個在內比都。每個周末,特特汶都為父母買米、買油,回家團聚。“靠自己的能力養活全家人,我很自豪。感謝中國公司幫我學到本領。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哥哥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學到技能,將來也到中國公司工作。”特特汶說。

  記者問特特汶最拿手的中國菜有哪些,特特汶謙虛地說:“大家吃得香的就是好菜,他們都喜歡我做的酸菜魚、啤酒雞、雲南米線。”

  目前,伊江公司員工本地化比例接近70%,敏佐溫也是本地員工之一。用在伊江公司工作幾年的積蓄,敏佐溫在內比都買了一塊地,花了800萬緬幣蓋起兩層的樓房,下面是磚瓦結構,上面是木結構。

  敏佐溫於2012年來到伊江公司,從普通技工干到汽車隊長,目前負責管理內比都、仰光、密支那的公司車輛。“在中國公司工作幾年后,緬籍員工不僅專業技術得到提高,還形成了很好的職業素養,嚴格執行公司規章制度。不等到所有乘車人系好安全帶,敏佐溫就不會發動汽車,無論對誰都能堅持原則。”李曉萍說。

  敏佐溫、特特汶都是伊江公司優秀員工中的一員。公司每年都會評選優秀員工,並組織他們到雲南、廣西、廣東等地參觀學習。在參觀位於雲南的水電站時,看著幾個大型發電機組和巨型大壩,特特汶說:“緬甸很缺電,有的地方還在用蠟燭。我在緬甸隻見過小型發電機組,希望建更多的水電站,不僅能照明,還能隨時做飯。”

  “去廣州的時候,看著那麼多立交橋、那麼璀璨的燈光,我都有點暈了,心想:開車會不會找不到路啊?希望有一天緬甸也像中國一樣明亮,像中國一樣有很多的高速公路。”敏佐溫說,“感謝中國公司,正在幫助緬甸實現這些目標,在中國公司工作,我們都很自豪!”

  “如果可以,我會選擇一直在中國企業工作”

  本報駐蒙古國記者 霍 文

  “家裡有錢了,我又實現了一個願望,就是帶著家人到中國走走看看。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

  不久前,由中國中鐵四局承建的中國政府援建項目——蒙古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正式移交。該項目位於烏蘭巴托市巴音高勒區圖拉河北側,能同時為250名蒙古國殘疾兒童提供療養服務。

  幾個月前,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中蒙兩國工人正在為項目年底竣工做最后沖刺:室外,工人們正在鋪路面瀝青﹔室內,幾位當地油漆工正在抓緊刷涂料。“我們要嚴格按照中國師傅示范的工藝流程施工,確保裝修質量達標。”項目班組長奧其爾姜蒼·蘇赫巴特爾提醒著他的同事們。

  蘇赫巴特爾幾乎每天都扎在工地上。他管理著20余名工人,還負責70余名各工種工人的協調工作。每天早晨一上班,他先給本班組的工人布置當天的施工任務,然后奔波於各個作業現場,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檢查工人的操作是否規范,提醒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

  蘇赫巴特爾今年44歲,中等身材,黝黑的臉龐上常常挂著腼腆的笑容。他出生在蒙古國巴彥洪格爾省嘎盧特縣一個牧民家庭。小學六年級時,他們舉家遷至烏蘭巴托。初中畢業后,他便開始在烏蘭巴托打零工。

  隨著中蒙兩國經貿合作往來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進入蒙古國市場,為當地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2002年,蘇赫巴特爾找到一份中資企業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有了起色。2016年中國援建蒙古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項目正式開工,蘇赫巴特爾被派到了這個項目上工作。

  在中國師傅張瑞民指導下,蘇赫巴特爾的技術能力快速提高。在進行每項建筑工藝的操作時,張師傅都會反復演示、耐心講解,蘇赫巴特爾就在一旁認真記錄、琢磨,邊干邊學。因為肯學習,他從剛開始隻能干一些搬磚運料的基礎工作,到如今成為班組長,還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員工。

  他和工友們聽過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個項目的背景。殘疾兒童沒有機會上學,甚至生活無法自理。父母為了照顧孩子,往往隻能一人工作、一人在家看護孩子,生活困難。“在發展中心,孩子們能一起玩,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幫助。他們的父母可以外出工作,也能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中國企業幫我們做了件大好事!”

  結束了上午忙碌的工作,蘇赫巴特爾來到項目食堂吃午飯。食堂菜色豐富,燉牛羊肉、羊肉面條等餐食應有盡有。蘇赫巴特爾端著一碗剛出鍋的羊肉炒餅在一張餐桌旁坐下,“說實話,來中資企業工作前我還有些猶豫,擔心吃住不習慣、語言不通。但后來到項目上一看,所有的擔心都沒有了。項目部專門給咱們當地人搭了蒙古包,開了食堂,而且吃住免費,真是舒心方便。”

  去年中秋節前夕,企業工會為當地工人發放了牛羊肉、飲料等慰問品。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項目部邀請當地員工一起參加文化活動。“能參加這個活動特別好,一是讓我們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二是企業在節日也想著我們,讓我們覺得和中國朋友並肩工作,我們是一家人。”蘇赫巴特爾說。

  關心不止於此。蘇赫巴特爾的組裡有十幾個工人來自牧區,每年3月從牧區來烏蘭巴托工作。因為天氣原因,蒙古國的施工期很短,但每年7月蒙古國國慶那達慕期間,企業都會安排來自牧區的員工回老家一個月,放牧過節。

  蘇赫巴特爾的妻子在烏蘭巴托的另一家中資企業擔任倉庫保管員,大女兒正在讀小學,小女兒今年3歲,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他們在烏蘭巴托市桑吉諾海爾汗區有一處院子,原本蓋了5間平房。來到中國援建項目工作后,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又在院子裡蓋起了一幢兩層四居室的小樓。家裡彩電、冰箱等電器一應俱全,還有一輛小汽車。

  “家裡有錢了,我又實現了一個願望,就是帶著家人到中國走走看看。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發展。如果不是在中企工作,我很難有這樣的機會。”蘇赫巴特爾說。

  像蘇赫巴特爾一樣,在這個項目工作的蒙古國員工對工資收入和工作環境都很滿意。他們月薪超過百萬圖格裡克(約3000元人民幣),高於當地平均工資水平。蒙古國工人大部分來自牧區,在烏蘭巴托沒有住處。公司除了為這些員工免費提供食宿以外,還給他們發放工作服、勞保用品等,“工資幾乎全部存了下來”。

  “在中企工作,日子越過越好。”在宿舍裡,蘇赫巴特爾掰著手指盤點工友們的喜事:巴音在老家蓋了一棟房子,准備今年冬天全家搬入新房﹔來自后杭愛省的達瓦蘇倫前不久在老家買了塊地,圈了一個院子,蓋起了5間平房﹔那森加爾格勒的兒子今年從牧區考上了蒙古國國立大學﹔二十幾歲的奧特根圖格斯最近找到了女朋友……

  蘇赫巴特爾的大哥也在一家中資建筑公司工作,還有一個弟弟在烏蘭巴托大市場銷售中國服裝。整個家庭都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系。蘇赫巴特爾對自己未來的事業和生活充滿信心,他說:“如果可以,我會選擇一直在中國企業工作。”

  “提供了實現抱負的理想平台”

  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 丁雪真

  “作為一名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者,我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為巴基斯坦帶來的發展機遇,所以我願意成為企業和當地溝通的那座橋。”

  在伊斯蘭堡見到阿迪爾的時候,他剛從項目營地出差回來,這位穿著干練得體的年輕人目前在中國葛洲壩集團巴基斯坦達蘇水電站工程擔任項目經理助理。達蘇水電站項目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的科希斯坦地區,距離伊斯蘭堡大約要8個小時車程。阿迪爾對自己在中企工作充滿自豪:“我繼承了父親的‘中國情緣’。”

  從阿迪爾記事起,父親就有“中國情緣”。雖然父親是一位大學英文教授,但是他對中國語言文化卻有著深深的熱愛。在父親的教導下,阿迪爾從小讀中國歷史、看中國電影、聽中國音樂,父親的熱愛潛移默化地感染了他。阿迪爾說,“父親鼓勵我學好中文,常常教導我說,語言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

  高中畢業后,有一天阿迪爾和父親談起人生規劃,父親說:“我希望你可以把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作為一生的追求。”阿迪爾對於父親當時目光中的懇切記憶猶新,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把父親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來實現。

  阿迪爾聽從父親的建議先潛心進修一年中文,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那時候,看到高中同學們大多已經進入大學學習、步入人生新的階段,阿迪爾時常感到焦慮,“但一想到父親和家人的期盼,心中的信念很快就又堅定了起來”。2008年在參加完漢語橋比賽后,阿迪爾憑借優異成績拿到巴基斯坦政府獎學金前往北京語言大學讀本科,專業為中國語言文化。本科畢業后,繼續留校攻讀中國文化專業的碩士學位。阿迪爾說:“就這樣,漢語和中國文化成了我一生的學習專業。”

  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抵達伊斯蘭堡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那天晚上,阿迪爾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父親在電話那頭激動地說,“你看新聞了嗎?中巴經濟走廊就是巴基斯坦的未來。”回憶起這一幕,阿迪爾十分感慨,他說:“投身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是父親對我的一份期待。”

  談及這兩年多的工作經歷,阿迪爾感慨道,“這裡為我提供了實現抱負的理想平台。”加入達蘇水電站工程項目以后,阿迪爾從最開始為工程技術人員當翻譯做起,到慢慢地承擔起更多與當地政府和民眾打交道的溝通工作。“作為一名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者,我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為巴基斯坦帶來的發展機遇,所以我願意成為企業和當地溝通的那座橋。了解當地人民需求,也幫助他們增強對項目的了解,從而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阻礙。”阿迪爾說,他在這裡學到的不僅僅是先進的項目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

  如今,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歷史正在被改寫。電力供應改善是巴基斯坦人民感受最深的變化,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巴基斯坦的面貌,瓜達爾港更是變成了巴基斯坦的驕傲,正在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朝著印度洋的“明珠”快速成長。

  這些年,在阿迪爾父親的指導或資助下前往中國求學的巴基斯坦學生人數已經過百。阿迪爾說,父親期待看到更多的巴基斯坦年輕人能夠走近中國、了解中國,然后學成回國,為巴基斯坦發展做貢獻,為“一帶一路”建設做貢獻。

  “心裡更踏實了”

  劉成友 鐘洪明

  “自從來到這裡,專業知識與現場操作水平有了明顯進步,‘吃飯的飯碗’更結實了,心裡更踏實了。”

  剛剛休完婚假的印度小伙子薩米亞,不久前從家鄉加爾各答返回中國電建集團核電工程公司沙特吉贊項目部。和中國同事小別重逢,薩米亞喜上眉梢。

  8年前,由該公司承建的印度卡瑪朗加電站工程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急需現場交流及管理人才。測量工程師薩米亞進入公司負責人的視野。之前一段時間的工作中,他的機敏、縝密、熱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你們組織有序,做事認真,親情化管理讓人感到溫暖,我早就想跟你們一塊干了。”正式加入項目部團隊的第一天,薩米亞難掩內心激動。那年他23歲,正是一個多夢的時節。

  半年后,在項目部召開的外籍員工座談交流會上,薩米亞說:“自從來到這裡,專業知識與現場操作水平有了明顯進步,‘吃飯的飯碗’更結實了,心裡更踏實了。”他模仿中國同事用上了地道漢語修辭,引來大家一陣掌聲。那時候,大家已經親切地稱他為“小米”了。

  這個項目結束后,小米戀戀不舍回到家鄉,就近找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與中國電建暫時告別。2014年6月,公司轉戰沙特阿拉伯,承建阿美石油公司沙巴哈電站工程,急需一位精通測量、擅長溝通的專職測量員,這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小米。公司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聯系薩米亞時,他一口答應下來,很快風塵仆仆趕到了沙巴哈項目。

  “其實在家鄉工作的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念你們,我願意跟著你們。”與故友久別重逢,他緊緊與中方同事擁抱在一起,眼角流出激動的淚水。

  2016年11月,團隊轉戰沙特吉贊循環電站項目,合同金額近20億美元,施工量大,人員眾多,管理起來相當復雜。小米每天面臨幾十甚至上百件大大小小的事務,諸多難題讓他有些猝不及防。小米偏偏不服輸,他要學習中國同事那種善始善終、一追到底的工作韌勁。同事飯后散步,他見縫插針虛心請教﹔別人進入了夢鄉,他還在挑燈夜戰﹔連續一個多月,他每天平均睡眠不到5個小時,明顯瘦了下來。

  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換來高質量的工作成果,項目部先后3次給予他加薪獎勵,並在2018年春天授予他年度“十佳員工”稱號。

  “每到一個項目,我都親眼看到中國同事忙著為當地修繕學校、修筑道路、熱心公益,每個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臉上都洋溢著真誠的笑容,這些讓我非常感動。”與中國同事一起工作的8年,小米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同事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的那份熱情,他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悄悄行動起來,經常幫助中國同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幾年,我們家彩電、冰箱、洗衣機都逐漸配齊了,這是我前段時間剛買的一輛大摩托,酷吧?”小米興奮地用自己的大屏手機展示給同事看,“這在我們印度,算是個頭最大的摩托車了。”

  “小米一家7口人,以前都擠在一個小房子裡。隨著收入增加,他給家裡蓋了新房子,整個家庭更加融洽和睦了,他在工作上也更有干勁了。”項目部建筑工程公司經理樊慶鐘打心底為小米生活的改善感到高興。

  在家鄉,小米也成了“香餑餑”,三天兩頭就有給他介紹對象的,母親忙得不亦樂乎,嘴上說著“孩子工作太忙,沒時間見面”,心裡卻樂開了花。這次回家鄉辦了婚事,新娘子是母親的滿意人選。小米趕回工地之前,妻子深情地對他說:“跟著你的中國同事好好干,我支持你!”

  電子信箱:rmrbgj4@126.com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單芳、陳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