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從規模化步入精細化階段

長汀 從治荒到繡綠(美麗中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③)

顏 珂
2019年03月25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長汀河田鎮露湖村石壁下治理前后對比。

  長汀縣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閱讀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在福建的老區蘇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怎麼樣?從長汀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可以窺見一斑。

  春雨攪動著水面,兩岸杉柳抽芽,又見新綠。更多的綠色在山上蔓延,連同毛杜鵑剛剛綻放的艷紅。

  這裡是福建省長汀縣汀江國家濕地公園。若不是公園門口老照片的提醒,你無法想象它曾經的模樣——赤嶺荒山,鮮有綠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春天似乎與這片土地無緣。

  照片與現實濃縮著長汀的“前世今生”。作為老區蘇區縣,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數十年來,長汀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如今水土流失率已降低至7.95%,森林覆蓋率達到79.8%。水土流失治理帶來的多重效益,不僅讓長汀生態環境變化巨大,也讓這個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在2018年成功脫貧摘帽。

  從火焰山到花果山,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

  回想起9年前到長汀承包荒山種果樹的決定,金國平至今還有些后怕。

  當年,這位浙江金華人有著在家鄉種植楊梅的技術自信,卻大大低估了長汀生態環境的劣勢。雖說那會兒水土流失治理已初現成效,可貧瘠的土壤質量和溝壑縱橫的地貌,依然考驗著金國平對未來的信心。

  他其實並沒見過長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樣子。

  長汀水土流失已有上百年歷史。據1985年遙感監測數據,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國土面積的31.5%。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山光嶺禿,草木不存,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被當地人喻為“火焰山”。

  1983年,長汀開始了新一輪水土流失治理。本世紀初,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為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由此拉開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序幕。治荒接力近二十載,一任接著一任干,從赤嶺童山到山河披綠,生態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2012年以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在中央相關部委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續推進。據統計,2000年至今,長汀的水土流失面積從105.66萬畝下降到36.9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2.74%降低到7.95%,低於福建省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則由59.8%提高到79.8%。

  如今,長汀青山夾道,草木繁茂。在曾經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三洲鎮,濕地面積448.7公頃的汀江濕地公園2017年獲批國家濕地公園。

  今年1月,福建省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深入推進長汀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到2020年底將其水土流失率降至7%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

  從生態赤字到生態效益,環境修復釋放多重效應

  位於長汀縣三洲鎮的豐盈農場,是縣裡最早一批承包山地開展規模化種植業經營的農場。當年的小股東沈樹朝在2017年通過股權收購成了農場的控股老板。

  油茶800多畝、柑柚1400多畝、楊梅600多畝……自從接手農場以來,沈樹朝每年都要擴大種植規模。如今,豐盈農場的種植規模在龍岩市都算得上大體量。“就是看中了長汀的生態前景,才敢下決心擴大投資!”沈樹朝說。

  背負嚴重的“生態赤字”,長汀曾流傳著這樣一段民謠:“頭頂大日頭,腳踩砂孤頭,三餐番薯頭。”堅持不懈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僅直接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讓修復后的綠水青山開始釋放出經濟社會發展多重效應。

  從果樹到油茶,從花卉苗木到中草藥種植,從竹木加工到生態旅游,依托於生態環境的恢復向好,長汀的生態經濟蓬勃發展。2012年以來,全縣新增經果林1.56萬畝,新種植經濟作物1.3萬畝,如今僅油茶種植規模就達17.8萬畝,產值超過1.6億元。據統計,長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4117元提高到2018年的2543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185元提高到15320元。河田、策武、濯田等7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基本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

  生態美帶來百姓富,生態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6年多時間,長汀累計脫貧3.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8.9%降至2017年的0.028%。2018年12月,福建省正式發布公告,長汀成為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首批實現脫貧摘帽的縣之一。

  從索取無度到和諧共生,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歷經水土流失治理的萬千艱辛,如今的長汀,生態理念已深入人心。

  靠山吃山、索取無度,是造成長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些鄉鎮干部告訴記者,當年為防止亂採濫伐,各村都有鄉規民約,可甘願冒險者仍不在少數。如今,即便是林中間伐以改善林分結構的好事,也經常引來群眾阻攔:“好不容易封山育林長起來的樹,你們舍得砍?”

  20多年來,長汀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從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綜合治理,長汀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拓展生態保護修復的內涵和外延。成立生態警務大隊,設立縣級水保局、鄉(鎮)水保站,創新河湖管理機制設“河道警長”,試點小水電有序退出……

  近年來,長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2018年的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4%。

  2017年,長汀縣被列為第一批1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一,同時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長汀縣水土保持事業局局長岳輝告訴記者,經過了前期集中連片式大規模治理,目前長汀的水土流失斑塊大多位於偏遠山區,呈“插花式”分布,水土流失治理已從規模化步入精細化作業階段。

  林分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同樣存在隱憂。

  據統計,在長汀水土流失較為集中的河田、策武、三洲等6個鄉鎮,馬尾鬆林面積為96.1萬畝,佔林分面積74.49%,馬尾鬆純林面積近55萬畝,佔林分面積42.75%。馬尾鬆是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功臣樹種,但其抵御森林火災和病虫害能力差,水源涵養能力低。

  2012年開始,中石油公司加入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幫扶,在長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河田鎮露湖村一帶,瞄准優化林分結構、補植闊葉林進行攻堅。經過6年多的種植和培育,闊葉林木長勢喜人。據長汀縣林業局介紹,2019年長汀將實施馬尾鬆林闊葉改造1萬畝,通過持續優化林分結構,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沈樹朝目前最關心的是土壤的肥力。

  雖然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顯著,但修復后的土壤仍然較為貧瘠,他每年得拿出40多萬元購買農家有機肥以改善土壤肥力。“2017年,縣裡給我補貼了70噸有機肥。”但沈樹朝測算,農場有機肥需求量在1000噸以上。

  多位受訪的果樹種植大戶表示,荒山披綠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礎,下一階段應在改善土壤質量上多著力,為土壤“固本培元”,達到水土流失全面根治的目標。

  據了解,今年開始,長汀通過對水土流失區重點區域免費提供土壤改良劑、套種紫雲英等辦法,以改變原有退化土壤板結貧瘠的狀況,提高土壤肥力。

(責編:單芳、陳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