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走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2019年01月09日09: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一:“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圖二:“關心國家的建設發展,是一名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情懷和擔當”

  版式設計:蔡華偉 張丹峰

  資料來源:綜合本報及新華社報道

  劉永坦

  為祖國海疆裝上“千裡眼”

  本報記者 吳月輝

  人物小傳

  1936年12月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率領團隊全面自主創新,實現對海新體制探測理論、技術的重大突破。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繼續為筑起“海防長城”貢獻力量。

  1月8日,因在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研制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82歲的劉永坦(見圖一,蘭銳攝)站到了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台上。

  面對榮譽,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事。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

  對標國際,提出研制新體制雷達

  1981年秋天,45歲的劉永坦心中萌生了一個宏願——開創和發展中國的新體制雷達。

  當然,這個宏願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此前他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的一段學習經歷。

  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先進的試驗設備,那裡聚集著一大批雷達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劉永坦的導師謝爾曼便是其中之一。

  那時,謝爾曼正主持一項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制工作,劉永坦有幸參與其中。“傳統的雷達有‘千裡眼’之稱,但也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劉永坦說,“那時候西方幾個大國都在致力於研制能夠‘看’得更廣更清的雷達。”

  劉永坦所說的這種“超級”雷達就是新體制雷達,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國防等領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必須要發展這樣的新體制雷達!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說干就干!回國后,劉永坦立馬開始著手籌備。

  剛提出這個設想時,卻沒有多少人相信和支持。

  但是劉永坦卻說:“這項技術我們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別的國家發展好了,我們再去跟,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國家需要,就是奮斗的方向

  這注定是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攻堅戰。經過劉永坦的不懈努力,新體制雷達研制項目獲得了航天工業部經費支持,得以立項。劉永坦立即組織團隊擬定出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証報告》。

  接下來的戰斗更加艱苦卓絕。

  除了基本思路外,劉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資料,一切從零開始……經過團隊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主要關鍵技術得到突破,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正式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劉永坦團隊在獲得理論突破后,很多人覺得他們完全可以“見好就收”了。

  但是,劉永坦說:“要做國家需要的實用化新體制雷達,這是我努力和奮斗的方向。”他帶領團隊,建成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完成中國首次對海遠程目標探測試驗,成功研制出國際領先的新體制對海遠程探測雷達,等等。

  37年間,經過劉永坦和團隊成員們的努力攻關,中國的新體制雷達終於從夢想成為現實。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雖然清貧,卻干得有勁覺得光榮

  在接受採訪時,劉永坦一再強調,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離不開國家支持和團隊協作,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這37年間,當劉永坦一次又一次做出為大義舍小利的決定時,團隊成員們從來都是義無反顧地全力支持和配合。

  團隊骨干許榮慶、張寧、權太范、鄧維波、於長軍、馬子龍、張慶祥等人都表示:劉老師藝高膽大,又善於團結大家一起協力攻關,跟著劉老師干有信心。

  “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我們團隊的隊員盡管清貧,卻干得有勁、覺得光榮。”劉永坦說。

  如今,劉永坦的團隊已從最初的6人攻關課題組發展成了30人的大團隊。盡管已經斬獲諸多大獎,但團隊前進的腳步仍在繼續。“接下來我們希望能把現有的新體制雷達進行小型化,使得它的應用更加靈活、廣泛。”劉永坦說。

  錢七虎

  潛心鑄造“地下鋼鐵長城”

  本報記者 喻思南

  人物小傳

  1937年10月出生,江蘇昆山人,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

  六十余載從事防護工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了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完成了我國防護工程領域的時代跨越。

  研究核彈爆炸防護,開創嶄新學科

  奮斗一甲子,報國六十年。高中畢業時,錢七虎(見圖二,陸軍工程大學供圖)響應國家號召,到新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讀書,畢業后留蘇深造,回國后一頭扎進防護工程領域。

  上世紀70年代,年輕的錢七虎和同事身著防護服,沖進了核彈爆炸現場。他進行的核彈爆炸防護工程研究,開創了我國核生化防護工程這一嶄新學科。

  防護工程被譽為一個國家的“地下鋼鐵長城”,也是錢七虎畢生鑽研的課題。

  70年代初,錢七虎受命為空軍設計飛機洞庫門。兩年多中,他經常睡在辦公室。錢七虎在國內率先引入有限元計算法,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使用氣動式升降門方案。

  隨著技術的發展,錢七虎帶領團隊開展抗深鑽地武器防護的系統研究,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深地下防護工程的總體構想。

  經過10多年的努力,他和團隊構建了破碎區受限內摩擦模型,研究了地沖擊誘發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運動等規律。近年來,錢七虎又提出了核廢物深地下處置等重大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採納。

  防護工程建設離不開理論的支撐。80年代,錢七虎在國內首次發表了防護系統工程論文。90年代以來,他又帶領團隊完成了“防護結構概率設計理論研究”等項目,將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研究推向了國際先進水平。

  為國鑄盾,是他的畢生追求

  珠海機場要擴建,雄踞三灶島南端的炮台山成為天然障礙。1992年12月28日,珠海三灶島,全國人民都在關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爆破。爆破的主持者就是錢七虎。

  “爆破要一次性把半座山搬到海裡去,還要確保不遠處的房屋不倒塌,要求極高。”錢七虎說。

  炮台山爆破被稱為“天下第一爆”,吹響了珠海特區改革發展新的號角。“關心國家的建設發展,是一名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情懷和擔當。”錢七虎說。

  90年代,錢七虎預見到未來城市的發展要充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於是組織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關於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面的專著。后來,他的一些理念在雄安新區的建設中被採納。

  耄耋之年,錢七虎仍積極為決策部門出謀獻策,還到工程一線指導項目建設。

  工程項目所在地常常交通不便,有時還要深入地下數百米。他說:“現場調查是工程建設的基礎,隻要時間能安排得開,就一定去。”

  “科技強軍、為國鑄盾,是我的畢生追求,也是我的幸福所在。”錢七虎的話擲地有聲。

  生活上熱心,學術上嚴謹

  “他特別愛才,重慶有一位能力突出的教師,他想起什麼問題,抓起電話打過去一聊就是半個小時,自己孩子的電話他卻記不住。”錢七虎的夫人袁暉說。

  從90年代起,錢七虎用自己的院士津貼、所有獲獎的獎金設立瑾暉慈善基金,資助貧困失學兒童和孤寡老人。

  生活上熱心,學術上嚴謹。很多學生都體驗過“痛苦而有收獲的煎熬”。“科研成果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的,來不得半點馬虎。”錢七虎說。

  “近幾年,考慮到錢院士年齡大了,我們提出導師新招收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可以由我們來代上。他當即把我們罵了回去,教導我們不要搞代師授徒那一套,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青年人培養好。”錢七虎的學生、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陳志龍說。

  錢七虎把名利看得很淡。所有他參加的項目,他一律署以技術顧問的身份,不當項目組長﹔所有報獎,他一律不排名。

  2009年,擔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的錢七虎,力挺年輕學者馮夏庭出任該學會主席。他說,世界岩石力學研究中心在中國,馮夏庭年輕有能力,有夢想,是合適的人選。

  “防護工程要發展,就要把更好的機會留給年輕人。”錢七虎說。

(責編:陳悅、單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