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攝影動態

從貧窮到新生,“一個都不能少”扶貧公益攝影展

2018年10月31日16:14 | 來源:人民網-圖片頻道
小字號

中國目前至少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他們大多生活在邊遠山區,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為實現“2020年確保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很多人都在努力著。

從2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2017年,貧困人口又減少1000萬以上。

扶貧不僅僅是這些展示成果的數字,還有動人的故事。2018年初, 新浪圖片推出「一個都不能少」欄目,記錄和傳播中國扶貧故事。

2018年10月「北京國際攝影周」上,「一個都不能少」展覽亮相,其中的故事可能並不感天動地,卻足以打動你我。

故事一:《千裡尋生記》

這裡是甘肅省定西市白碌鄉曳碾村曳碾溝社,定西有“苦甲天下”之稱,是甘肅省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而白碌鄉則是定西的極貧之地。這裡屬於黃土高原的邊緣,溝壑縱橫。干旱是這裡的常態,缺水的土地隻能種玉米、馬鈴薯,但人們一年辛苦下來的收入也就夠糊口。

道路隻能在山脊上蜿蜒前行,村裡直到2016年才通了3米寬的水泥路,至今仍然有一些農戶居住在窯洞裡。近二十多年,因為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自然外遷的人逐漸增多。現在曳碾溝社的20戶人家,外出人口過大半,年輕人全部離開。

33歲的曹永平(右)和父親曹志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曹家幾代已經在此生活了上百年。每一代人都住窯洞,直到1998年,曹志珍才在窯洞外修了一間平房。曹志珍養了40年的羊,種了一輩子的地,靠天吃飯,日子過得一直很苦。

曹永平不願繼續父親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婚后與妻子和三個女兒住在定西市裡,也沒怎麼干過農活。

這棵杏樹已經32歲了,是曹志珍在兒子曹永平1歲那年種下的。2018年4月,在等不及杏花開的季節,曹永平做了一個讓父親驚訝的決定:到新疆去!

家鄉貧瘠的土地早已無法滿足曹永平的需求,他用自己的積蓄加10萬元貸款買了一輛大貨車運蔬菜,日子過得順風順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貨車出了事故,他負全責。曹永平在家躺了10個月,傷好后,他繼續跑運輸,但卻常接不到活兒。從2017年2月開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定西招工,為跨省貧困勞動力提供脫貧機會。去新疆也許是眼下最有希望的選擇。

2018年春節,曹永平報名去新疆,隨后和妻子都通過了體檢。父親曹志珍起初並不同意兒子的選擇,一是擔心兒子賺不到錢,二是自己舍不得自己多年在故鄉耕耘、“下的苦工”。

2018年4月6日,曹永平和妻子以及兩個女兒登上了開往新疆的列車,他們要去的地方叫圖木舒克,在距離定西3100公裡外的新疆喀什。曹永平望向窗外,他深知此行的意義。以往那些去新疆打工的人像候鳥一樣,出去一段時間以后會回來。但現在的轉移就業與打工不同,有全家落戶的要求,出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

2018年4月8日,曹永平一家來到兵團報到。在選擇住團部的樓房還是連隊的平房上,曹永平有些猶豫。工作人員建議曹永平自己去這兩個點去看看再做決定。他便和妻子到兩處都看了看,最后決定住連隊三室一廳外帶上百平米小院的連隊平房。在定西老家村裡,要蓋這樣的房子至少要干上十幾年。2018年4月9日,曹永平搬進新家。

焦黃曠野裡一片整齊雪白的房屋,幾十套仿徽派建筑在陽光下自帶光芒,曹永平的新家就在其中。14天后,曹永平從定西接來了父母和大女兒,曹家成為白碌鄉 “轉移就業”去新疆落戶定居的第一戶。他家分到了70畝地,新疆種地都是機械化作業,曹永平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不過,新的生活已經開始。

故事二:《北川斷臂女教師》 攝影|李頎拯

2018年5月,李紅梅站在北川的大山中。十年前,大地震發生時,李紅梅是北川中學的高二學生,全班正在上物理課。她被壓在廢墟下,失去知覺,醒來后已經是第三天。她發現自己在醫院裡,左前臂沒了。后來,她考上一所師范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回到北川,成為山村小學老師,戴起假肢為孩子上課。

李紅梅說她小時候也是在山村上小學的,但今非昔比,在這裡教書,並沒有外人想像得那麼艱苦。雖然學校地處大山,但教學設備並不落后,老師們都用多媒體教學。她喜歡孩子,也特別朴實,她說: “這只是一份普通工作而已,我並沒有特別想什麼奉獻啊,回報大山之類的。”

李紅梅平時戴著假肢,她早已慢慢習慣。剛剛失去左臂那些日子,她整天吃吃睡睡,什麼都不想,以此麻木自己。那段時間,一切都很陌生,她連走路都覺得不一樣了。現在,一些需要雙手的事,她仍然無能為力。她不能騎自行車、不能開車……但這些都無法阻擋她對孩子的愛和責任。

那天,一個孩子來請教問題,李老師非常有耐心,給他講了好長時間。說起李紅梅,校長的評價隻有兩個字:踏實

放學后,孩子們打乒乓球。看到李老師經過,他們都喊她來打一局。其實孩子們都知道她不擅長體育,不過贏了她,他們總會高興好幾天。“隻要他們高興,我樂意奉陪”,李紅梅更像他們的姐姐。

每周去學校或者回城,李紅梅都會經過北川地震遺址。她從來沒有下車停留過,

這是第一次。她說“我害怕……”她不願更多回憶過去。大地震已經過去十年,如今,她喜歡山裡慢節奏的生活。她希望日子就這麼平靜地過下去,她教的每個孩子都平安健康地長大。

故事三:《廢墟上的新村》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發生7.0級地震,蘆山縣和寶興縣是重災區。如今,在寶興縣鄧池溝,當年的地震廢墟上,建起新村、修好公路、開起民宿,人們不用外出打工也能獲得更高的收入。64歲的趙福林每天為景區的大熊貓運走吃剩的竹子,每個月因此能獲得一千多元的額外收入。

劉國康今年52歲,他在鄧池溝教堂謀了份收門票的工作,比起之前在家務農輕鬆很多。現在他家裡的地用來種樹,還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看到成效。鄧池溝教堂是當地著名景點之一,始建於1839年,是四川第一座天主教堂。

趙勤今年32歲,在外打工多年。今年她打算經營家裡的農家樂,丈夫在外做過七八年廚師,正好派上用場。現在家裡剛蓋完新房,有貸款。她希望每年到鄧池溝的游客多一些,自己也能多賺錢。

王勛秀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今年42歲,她現在看守景區大門的停車場,也參與售票。每天下午4點半下班后,她還能去地裡干干農活。她的大兒子17歲,在外地學修車,小兒子10歲,未來上學還有不少花錢的地方。

羅順友帶著4歲的孫子在家裡,她平常干農活,旅游旺季經營民宿,手機早已成為她與外部世界聯絡的工具。

(責編:韓淑賢、陳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