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訪古話名山

肖克凡
郭紅鬆繪
登臨綿山
歷山美景
以前隻知道山西翼城是地名而已,地處晉南黃河流域汾澮之間、太岳山與中條山和臨汾盆地的交接地帶。此行訪問翼城,才得知此處乃“華夏文明發祥地”。七千多年前“棗園遺址”的彩陶以玫瑰花卉為特色,學術界謂之“玫瑰部落”﹔四千多年前“堯封唐侯”,始有“天下唐人,老家翼城”之說﹔三千多年前,周成王“剪桐封弟”,終成“三晉源頭,故都於翼”的史証。
人人皆知《左傳》以魯國紀年。然而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歷史的《竹書紀年》,自周平王東遷后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后用魏國紀年。由此可見晉國史官的地位。於是,此行翼城訪古採風仿佛穿越時空,朝聖堯帝舜帝,拜謁晉國先賢,可謂大長見識,收獲頗豐。舜名重華,史稱虞舜。舜為民時忠厚孝道,執政后誠信厚德,天下歸心。關於虞舜的故事,翼城多有流傳。
舜耕歷山
翼城因翔山如翼而得名。翼城多山,首推歷山。司馬遷《史記》有載“舜耕歷山”。乘興前往歷山訪古尋根,這便是經典行程了。
歷山主峰名曰“舜王坪”,海拔2358米,為山西省南部最高峰。坪者,山間平地也。遼闊坪地展現眼前,宛若山巔天然大牧場,一望無際遠達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置身舜王坪,處處風景皆與“舜耕歷山”有關。一道寬約五尺、深三尺的壟溝,相傳這是當年舜王駕馭大象耕作而出的犁溝。我情不自禁地想象在遠古晉南,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豐厚肥沃,大舜帶領子民辛勤勞作,吟唱《卿雲歌》:“卿去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華夏先民純朴敦厚之風,不覺扑面而來。
放眼漫山遍野形似“串串草”的野草,我認為這是古代聖賢的遺存植物,隨即請教當地老漢,得知此草名為“細心”,確為藥用植物。草名細心,令人莞爾。於是我愈發細心觀景,唯恐有所遺漏,虛了此行。
走近那座以石料砌成的屋宇,這正是“舜王廟”,因紀念舜耕歷山而建,始建於宋元,初為磚木結構,歷經多次復建,現為磚木石結構,供奉舜帝與娥皇女英,以志不忘先祖功德。舜王廟建筑,坡頂單脊,造型簡約,朴實無華,尤其體量不大,很是符合遠古生活樣貌。舜王廟拙朴地還原了“舜耕歷山”的歷史現場,令游客們頓生人文始祖的親和感。
舜王坪的最高點為南天門,其東面和北面是五千四百余畝的亞高山草甸,西望則是被稱為七十二混溝的原始森林,我興沖沖地登臨南天門,歷山全景盡收眼底。
立身南天門瞭望西北方,可見坡下有摞摞層石疊壘,形成小石群的規模,引人矚目。快步趨前,得知此為“天書石”,躬身仔細觀賞,這“天書石”有石而無字,坦坦蕩蕩天書也。
翼城有民間傳說,華夏先祖觀天象,識冷暖,辨陰晴,尋規律,摸索二十四節氣的規律。然而,舜王孜孜以求,親臨“天書石”以閱讀無字天書,最終心領神會,悟出“七十二物候”,形成適用於黃河流域的“七十二候歷”。這為先民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天文氣象規律,以事農耕。經過當代專家論証,已經確認“七十二候歷”起源於翼城歷山,翼城歷山為中國“歷法之源”。
下山途中,我再次拜謁“舜床”。這真是造物的神奇,一面淺褐色石板酷似床形,一方立石極像床頭,這既形似又神似的石床,被民間傳為遠古先賢農忙歇息的“舜床”。舉凡民間傳說,皆飽含人類思想情感。舜王愛民,百姓擁戴,這塊天然巨石便被演繹為先賢歇息之所,廣泛流傳。
回首遙望南天門、觀日亭、梳妝台、御劍峰、舜王天廚、老虎口……隻覺得滿山風景承載著“舜耕歷山”的傳說,幾千年來流傳不絕,這種種美好傳說已然生出雙腳,走出歷山,流傳天下。
德孝綿山
翼城域內多山,東有佛爺山,北有塔兒山,南有翔山、望月山……可謂群山環抱,有綿山巍然其中。
綿山位於翼城縣城西北方向,俗稱“綿上”。綿山西邊有天馬——曲村晉侯墓地,東面為葦溝——北壽城遺址,北側是唐叔虞墓和晉文公避暑城。真是一塊歷史遺存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的神奇土地。綿山聞名於世的當屬歷史人物介子推。綿山自古以來,建有多座廟宇,武當廟、三皇廟、黑虎廟、觀音堂……尤其介子推廟規模宏大,每年三月初三廟會,信眾祈福,香火甚盛。華夏民族素有將先賢奉作神靈的文化傳統,以此教化世道人心。
我們抵達山腳,舉目仰望綿山,此山與五岳相比,委實難以“高聳巍峨”來形容,卻能夠體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道理。
從山腰牌坊起步,沿著綿山中軸線筑有登山石階,筆直而宛若天梯,徒步登攀可以直達山頂。舉凡來訪者,望而怯步者少。一路躬身俯首呈登山朝聖狀,全然不顧疲勞。這正是古晉先賢的感召力,引領登攀者抖擻精神。
登臨山頂,迎面有漢白玉雕像嵬然而立,供人瞻仰。隻見介公長衣束帶,昂首望遠,表情淡然,左臂垂后,右手似握竹簡,一派浩蕩古風極其傳神。這雕像似乎走出千年傳說,鮮活矗立於“潔候祠”前。
潔侯祠是一座飛檐斗拱的仿古建筑。祠內三尊彩塑神像泰然端坐,主位供奉威烈天神(潔惠候介子推),綿山聖母(介母)與清遠正神(晉國大夫解張)分列兩端。我揣測“潔侯”名號乃是身后追封。介公生前超然物外,身后封候實至名歸,一個“潔”字准確地概括出他的精神境界。
祠堂東西兩壁繪有八幅壁面,謂之《介公靈應圖》。“遺簡興晉,春柳療診,驅鳥滅蝗,破堤防汛,顯靈降雨,懲處忤逆,寄道漢文,賣扇濟民”,可見這位古晉賢士早已被供奉為神,造福四方百姓。
祠堂南壁繪有“子推軼事”三幅彩圖,“割股奉君”與“背母隱山”的故事。公子重耳流亡多年歸晉繼位,記功封賞追隨者,就連車夫壺叔都封為大夫,卻忘了為其大腿割肉煮羹充飢的介子推,令人唏噓。
此番登臨綿山拜謁潔侯祠,“解張鳴憤”的故事令我感動。功高反而不被封賞的介子推,一聲不吭背負娘親進山隱居,淡泊名利。晉國大夫解張登堂鳴憤,歷數介子推的蒙冤受屈,令晉文公幡然醒悟。盡管興師動眾甚至放火焚山以請介子推出山,然而介子推母子卻在火海中永生,於華夏青史留下浩然正氣,貫穿古今。於是,這座綿山便有了感天動地的故事。
如今,每逢清明節,綿山就會舉辦德孝文化旅游節,以“德孝文化”弘揚介子推忠孝美德。一個歷史名人與一座歷史名山,讓后代子孫不忘先賢人品高潔,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肖克凡,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現任天津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著有《鼠年》《黑色部落》《鏡中的你和我》等長篇小說、小說集和散文隨筆集等作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