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圖片頻道

一樣的西游,不一樣的西游觀

2018年09月13日1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清代畫家筆下的《西游記》故事,那時對4位主角的扮相,中日兩國的認知相差無幾

  日本人心中《西游記》4位主角的經典形象

  數日前,日本舞台劇《西游記》在北京隆福劇場公演,在策劃制作流山児祥與編劇天野天街的共同打造以及眾演員的精彩演繹下,一個具有全新創意且荒誕幽默的西游世界展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其實《西游記》歷經400多年的傳播與延展,早已是一門國際學問,一個普世傳奇,許多國家都用各種形式演繹過不同的西游故事。有人稱這版舞台劇為日本版《西游記》,其實不然。在西游的世界裡,未嘗有中國版《西游記》和日本版《西游記》之說,但真實地存在著中日兩國的“西游觀”:中國人眼中的西游記和日本人眼中的西游記,的確非常不同。

  《西游記》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種從小到大無所不在的存在,深入到腦中、心中。這其中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飛鳥時代。那時候,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早已東傳至日本。大約是日本人骨子裡對於三藏法師異域求法壯舉的向往,在之后平安時代的有關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了將三藏法師取經路線改道日本的改編現象。他們非常希望這種異域歷險的故事能夠降臨東瀛本土。於是,當明朝金陵最有名的書籍編印販售機構世德堂所刊的《西游記》面世后,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這本記載著取經路上千險百磨的暢銷書就被舶載至日本——此時的日本,正是江戶時代。

  與其他大多數中國古典小說一樣,世德堂本《西游記》傳入日本以后,很快被熟練的日本刻字工人刻制成“和刻本”——所謂和刻本,就是照著中文《西游記》直接翻刻,日本精通漢語的行家可以直接閱讀。著名的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根據《西游記》和刻本的內容,配上了具有浮世繪風格的精美插圖。這就是日本著名的《繪本西游記》。為了滿足更多不諳漢字的本國民眾,日本翻譯者們歷經3代人、74年,終於將《西游記》翻譯成日文。從此《西游記》的通俗譯本開始在日本落地生根,出現了更多的繪本、圖畫、衍生故事和改編仿作,取經團隊的歷險故事滲透進日本民間的世俗生活之中,成為一代代日本人熟知熟悉的文化記憶。

  日本人對於《西游記》的認識,其長處在於故事完整,細節認知到位——因為從江戶時代就有《繪本西游記》流傳,而后的各種繪本亦通行於世,日本有關《西游記》的插圖數量之豐,足可以組成一部《西游記》的完整分鏡頭劇本。所以日本人對《西游記》的故事事件推移變化異常清晰,無論是高級妖魔還是戲份很少的小妖,甚至攔路搶劫的六賊,他們都有深刻的記憶。這正是其啟蒙從圖形圖像入手的好處。而視覺化的細節記憶呈現,也讓日本人對於諸如孫悟空身材矮小、如意金箍棒的兩端的確是金箍、豬八戒是一頭黑色的野豬等細節,有著完全符合《西游記》原著文本的認識。

  當然,最早的《西游記》插圖繪制者對於《西游記》小說的理解,也直接左右著日本民眾對於《西游記》幾百年的認知記憶,其中不免會有一些偏差謬誤。比如繪制者認為唐三藏既然是英俊的唐朝皇帝的御弟,於是在繪制時,唐三藏被表現成了文弱女性化日本貴族的形象——這成了百年后《西游記》在日本影像化時,唐三藏直接變成女性角色的誘因。而繪制者在繪制沙和尚時,無法理解“流沙精”和原著小說中“晦氣臉”的具象形態,於是就借鑒了同是居住在河裡的本土妖怪——河童——進行轉化,以至於沙僧的這個扮相代代相承,最后呈現在日本影視劇中干脆就是河童本尊了。

  這種解讀的謬誤,同樣出現在中國人眼中的《西游記》中:前身是卷帘大將的沙僧,兵器本來是如“擀面杖”一般的降魔寶杖,結果被中國的傳統繪圖師生生畫成了月牙鏟或是方便鏟,到了京劇的行頭裡,則二合一成為魯智深使用的水磨禪杖,以至於沙僧的造型也跟魯智深趨同,由一個高大晦氣臉的恐怖精怪,變成了一個傻乎乎沒有存在感的老實頭陀。

  作為《西游記》中最有人氣的角色,孫悟空的形象在近代也涇渭分明地分成了中日兩種不同的扮相:日本的孫悟空又矮又野且頑劣,尾巴永遠露在虎皮裙外,顯示它作為一隻妖猴的特性﹔而中國的孫悟空則且精且美,尾巴被隱藏起來,更像是一名斗士或是正義英雄的化身。兩相比較,其實日本的孫悟空對原著的還原度還是相當高的,而中國的孫悟空更像是經過理想主義戲劇的美化的結果——但對於習慣了《大鬧天宮》和86版《西游記》中的美猴王以及齊天大聖形象的中國人而言,倒是日本這種符合原著設定的孫悟空有些令國人無法接受了。

  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西游記》的印象停留在86版電視劇,重主角而忽略完整的故事,大多數國人隻記得鬧天宮和火眼金睛的英雄事跡。反觀日本人對於《西游記》的理解,反而頗得真趣,並且在傳承中有著不斷的創新。

  特別“有趣”是《西游記》的重點之一。日本戲劇家把握了《西游記》的精髓:幻、奇、空、笑,將《西游記》的精神放在腦洞大開的想象之中,投曲入米而得酒,誕生出新的旅程與經歷,有笑有悲,怎麼經歷都是最《西游記》的《西游記》。

  西游之路已經走過400年,看來,無論在中在日,師徒四人還將悲欣交集地走下去,永遠在中途,去一個永遠也走不完的天竺。這個天竺,是原點,是開始,是心,是空。也許人人心裡都有一隻不同的猴子,如是而已。

(責編:單芳、陳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