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推考古發現系列展 “江口沉銀”首個登場
冊封金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觀眾期盼著與歷史有親密接觸。
觀眾進入展廳參觀。
觀眾在了解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方式。記者何海洋攝
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第一次完整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6月26日下午,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盛大開啟,上千觀眾同時涌入現場觀展,氣氛火熱。
“江口沉銀”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全國考古發現系列展的首個展覽,也是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第一次完整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從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四川文物部門接洽到6月開展,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雙方從4萬多件文物中精挑細選了500件,全方位展示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
現場燃
上千人擠爆展廳考古界“網紅”亮相,不僅看寶藏,更看遺址考古方式等
自去年年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開啟考古發掘以來,每一次考古成果都備受公眾關注。今年4月,由國家文物局主導的“2017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中,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是受新媒體關注最多的項目。考古界“網紅”亮相,此次展覽引爆了公眾熱情。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原定當日15時開始,上午便頻頻有觀眾行至展廳外打探是否可提前進場。到15時展覽正式對外開放時,上千觀眾將展廳大門堵得水泄不通,以致負責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不得不高喊“請先到附近展廳觀展”。
隨人潮挪進展廳,記者耳邊不時傳來滿懷期待的聲音,“張獻忠沉銀的傳說太有名了,沒想到傳說居然是真的!”“今天就是想來看看他到底沉了哪些寶藏!”
好不容易走進大廳,記者發現擠進展櫃前觀展還得排隊。銀錠、飾品、金印……幾乎每件展品前都有大量觀眾久久駐足,頻頻拍照。四面沉浸式投影區域播放的考古發掘視頻、遺址考古方式等,觀眾也看得津津有味。家住北京的張淮忠老人籍貫陝西,聽說“江口沉銀”在國博開展,一早就自帶茶水排隊等候,他興奮地說:“在我們老家,張獻忠藏寶的傳說流傳很廣,今天終於讓我親眼看到了!”
亮點多
“傳說級”寶藏價值連城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一百兩銀錠等,舉世罕見
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自去年開啟發掘以來,兩次出水共計4萬余件文物。此次精挑細選的500件文物,堪稱精品中的精品,多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連城。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展廳序廳展示的3件文物,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從文物販子手中追繳回來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鑄造於1643年,是遺址發現的核心文物,對考証遺址年代和性質極為關鍵。另一件“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金錠,是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枚一百兩銀錠,這枚萬歷二十七年武岡州“都水司正銀”,為明代武岡州征收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稅銀。明代存世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一百兩官銀的銀錠,相當罕見。
同樣珍稀的,還有鏨刻有“大西”年號的金冊、張獻忠在佔據四川后鑄造的“西王賞功”金銀銅幣等大量文物。據介紹,在遺址考古發掘以前,“西王賞功”幣存世量極少,且真假難辨,為古泉名珍之一。此次展覽展出了多枚“西王賞功”金、銀、銅幣。金、銀幣為考古出水文物,銅幣則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傳世文物。它們究竟有無區別?吸引不少觀眾對比鑒賞。
意義深
“活”起來的文物見証歷史考古成果展成為公眾了解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窗口
展覽分“序廳”“沉銀出水”和“考古新章”三部分。在“沉銀出水”的“大西浮沉”與“明代社會”單元,考古出水的官銀、金銀冊、來自民間的精美首飾以及兵器等,都成為公眾了解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窗口。
“活”起來的文物,為觀眾撥開迷霧,揭開一段300多年前的隱秘歷史。現場展出的各種金冊中,既有明朝冊封藩王及妃嬪的,也有張獻忠冊封后宮的兩件金冊,它們形制相似,等級極高,成為張獻忠大西政權建立后宮制度的物証。
在明代中后期,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和政府稅收。展覽展出了近150枚銀錠,極具視覺震撼效果,也是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實証。大量銀錠刻有“糧銀”“軍餉銀”等6種稅名,以及河南、江西、眉州、雙流等地名,成為張獻忠行軍路線的佐証和在四川活動范圍的証據。為讓觀眾更好了解大西政權的政權建立和軍事制度情況,中國國家博物館還特別展出兩件館藏一級文物“驍右營總兵關防”銅印和“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碑拓片。
展廳中,大量出水的明代金銀飾品,吸引著女性觀眾的眼球。帽飾、發飾、耳飾、腰飾等飾品,充分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讓今人得以一窺古人的日常生活。三眼火銃、鐵刀、鐵槍等大批與江口之戰相關的兵器,証明此處就是發生江口之戰的古代戰場。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展出了迄今為止首次考古發現的木鞘,証實了張獻忠“木鞘藏銀”的傳說。(記者吳曉鈴袁麗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