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導演的表達欲望和語言革新 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查看原圖】
來源:新聞晨報  2017年06月22日10:08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 的導演李睿珺、《路邊野餐》 的導演畢贛都是具有自己獨特電影語言、頗受矚目的青年導演(圖片為兩片海報)。

  近年來,中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電影人,不僅為國內觀眾帶來驚喜,也為華語電影在國際市場上增光添彩。這兩天,諸多業內人士聚集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探討新生代電影力量如何面對海外市場、面對資本涌入的機遇與壓力的問題。

  成名

  主要靠得獎

  通道很單一

  “中國青年導演裡大概7.4%可以獲得提名,最終獲得獎項的隻有2.3%。”這是艾漫科技總裁曹永壽在“青年導演進階之路”論壇上提供的數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新生代導演作品在國際上的受認可程度。在他看來,年輕導演出名要趁早,而目前進入公眾和媒體視野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得獎,渠道較為單一且困難。

  雖然單從數據看,得獎比例並不高,但在有著豐富藝術電影發行銷售經驗的制片人王子健看來,相比過去,現在國際電影節已褪去神秘面紗,“以前,入圍電影節或電影節推廣一直很神秘,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現在很多新的電影人憑借基本英文能力或者有海外背景就能了解這些電影節,搜索資料變得很簡單,信息不對稱在逐漸減少。”同時,他仍然強調了銷售公司存在的必要性:“因為電影節和海外銷售不是一個簡單的推廣,背后有非常復雜的其他東西。”

  得獎可以說是目前新導演成名的捷徑,而金爵論壇現場的嘉賓都不約而同否定了“為去電影節為得獎而拍電影”的心態。在王子健眼裡,“新導演的表達欲望、電影語言真正革新的部分”是最有價值的。曾憑借《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 等作品入圍過東京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的80后導演李睿珺同樣認為:“你想當導演是因為你喜歡電影,但千萬不要是因為你想做導演才去拍電影。”在李睿珺籌拍第二部電影最困難的時候,鹿特丹電影節1萬歐元的劇本獎獎金以及隨后2萬歐元的資助,幫助他完成了這部作品。“十年前的膠片時代對青年導演來說是更困難的時期,你要找更多的錢來完成電影,但有幸我們趕上了數碼時代,成本降低了,你才有更多機會去試錯。”

  選角

  是明星更好

  首先得會演

  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導演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也有越來越多的明星尋求合作,比如去年因執導由全素人出演的文藝片《路邊野餐》而聲名鵲起的新人導演畢贛,他即將開拍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請到了湯唯擔當主演。明星的加盟會否讓文藝片受眾變得更廣?王子健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如果湊巧是個明星更好,但首先他得是個演員。”在他看來,“演員選擇很簡單,就是價格合適、時間合適、人合適、角色合適,如果湊巧又是一個明星可能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沒有的話就遵循前三點。”

  李睿珺也坦言,知名度低、經驗不足等因素,制約他們邀請到有名望的演員或優秀攝影師加入,而唯一的機會便是明星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我們做的是相對小眾的電影題材,去尋找資金或是跟一些演員和班底接觸時是有障礙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一個還不錯的劇本,有的演員喜歡劇本,也許就真的願意來幫你。”

  李睿珺的新電影請職業演員楊子珊出演,“她喜歡這個故事,很有熱情,配合度就會非常高。”同時,李睿珺承認,選擇非職業演員參演,工作方式更自由,而明星往往在簽合同時對工作時長等方面有較為嚴格的限制,為兩者導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一個做減法,一個做加法。明星演員就要讓他們不按以往的經驗去演,去呈現而非表演這個角色。非職業演員的話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表演的自信。”

  市場

  要引起海外關注

  先在中國被看到

  青年導演偏愛的藝術電影或者說文藝片在國內市場仍屬小眾,實際上這不單單是中國的現狀。曾經在國際市場上發行過王小帥、張揚等中國導演作品的美國制片人麥克·J沃納表示,目前很多國家的藝術電影機會正在收縮,“藝術電影院變少了,觀眾口味也變了,現實很艱難。”

  同時,他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新趨勢——中國有了專門的藝術電影院,賈樟柯等導演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藝術電影。“以前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中國觀眾都沒有看過,你怎麼能指望海外觀眾會認為它很重要而去看呢?所以我們需要有新的發行方式,首先讓中國藝術電影在中國被看到。”

  中國藝術電影在海內外的發行“步履蹣跚”,實際上如《長城》等大部分在海外上映的商業片取得的成績也並不亮眼。除了電影本身質量原因,沃納指出了其中關鍵:“中國電影去海外的時候會被視為外語電影,而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外語電影會被看作藝術電影或特別類別的電影。通常這類電影的受眾年紀比較大,也已經是很成熟的觀眾,他們不一定對中國當代愛情喜劇或是生活中的話題感興趣,因為他們自己國內就已經有這樣的電影了。”(見習記者 陸乙爾)

(責編:陳悅、單芳)